[1]宁德鲁, 张雨, 陆斌, 等. 莽草酸高含量的八角优良单株选择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 2010, 39(3):43-46.
[2]国家林业局.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100-101.
[3]韩明跃, 宁德鲁. 云南八角生产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西部林业科学, 2006, 35(3):125-128.
[4]叶志敏. 我国八角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J]. 长江大学学报, 2011, 8(10):229-232.
[5]潘晓芳, 马锦林, 谢伟东. 八角的遗传多样性与良种选育[J]. 经济林研究, 2007, 25(2):45-47.
[6]潘晓芳, 孙雪阳, 张振林, 等. 八角属部分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 32(4):140-147, 163.
[7]陈海云, 宁德鲁, 陈少瑜, 等. 基于RAPD标记的云南23个八角优良无性系的聚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J]. 西部林业科学, 2013, 42(1):53-57.
[8]周延清.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143.
[9]孙淑霞, 李靖, 陈栋, 等. 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桃品种鉴定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4):173-177.
[10]陈海云, 吴涛, 耿树香, 等. 八角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J]. 福建林业科学, 2012, 39(4):26-29.
[11]吴涛, 陈海云, 陈少瑜, 等. 八角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引物筛选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 2013, 42(2):8-13.
[12]邓振伟, 于萍, 陈玲. SPSS软件在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分析中的应用[J]. 电脑学习, 2009, 5:16-17.
[13]林万明. PCR技术操作和应用指南[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7-10.
[14]刘文倩, 方向明, 牛瑞鹤, 等. 江浙地区披针叶八角植物遗传多样性及ITS序列的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1):198-200, 306.
[15]唐辉, 陈宗游, 史艳财, 等. 正交设计优化地枫皮ISSR-PCR反应体系[J]. 中草药, 2013, 44(5):610-615.
[16]Newell DL, Morris AB. Clonal structure of wild populations and origins of horticultural stocks of Illicium parviflorum(Illiciaceae)[J]. Am J Bot, 2010, 97(9):1574-1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