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克美, 张均, 田惠珍. 晚松萌发力试验初报[J]. 林业科技通讯. 1997(7):26-28. [2]阙国宁, 房建军, 葛万川, 等. 火炬松、湿地松、晚松组培繁殖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3):4-9. [3] 张守英, 阙国宁. 晚松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和原生质体的分离[J].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2):247-251. [4]范岳霞. 彰武松组织培养初步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学, 2013. [5]朱丽华. 湿地松、火炬松和黑松的组培繁殖技术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4. [6]暴甜, 苏淑钗, 高赫, 等. 毛梾优良无性系组培体系建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6):70-74. [7]孙小兵, 郭素娟. 成龄板栗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4):51-55. [8]唐婷婷. 马尾松优良种源桐棉松组培技术的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 2015. [9] 王喆, 卢正茂. 不同外植体激素对引鸟花楸组培繁育的影响[J]. 防护林科技, 2014(9):21-22. [10]张娜. 毛梾腋芽诱导关键因子研究与培养体系优化[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9):635-639. [11]胡燕梅, 方中明. ‘南大’蓝莓试管苗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3):234-237. [12]汪腾越, 周再知, 裘珍飞, 等. 土沉香组织培养外植体消毒方法的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 32(3):44-48. [13] 李林. 白皮松和美国黄松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14]方利娟. 杂交松组织培养技术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 2006. [15] 何月秋. 湿地松茎段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J]. 林业实用技术, 2010(6):28-29. [16]常金财, 宗亦臣, 郑勇奇等. 湿加松外植体消毒及初始培养基筛选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3):129-133. [17]吴丽君. 湿地松、火炬松离体培养植株再生技术的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8. [18] Huang J, Liu Y. Optimization of technology for north American begonia taking off bacteria by tissue culture[J]. Northern Horticulture, 2017. [19]周微, 黄健秋, 卫志明, 等. 云南松成熟胚的不定芽诱导及植株再生(简报)[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5, 31(5):351-353. [20]普晓兰, 林萍, 李乡旺. 五针白皮松离体胚培养初步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7, 17(1):18-21. [21]陈顺伟, 高智慧, 岳春雷, 等. 盐雾胁迫下杜英等树种生理特性的变化[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7(5):11-14. [22]程磊, 刘苑秋, 文娟. 盐胁迫对晚松生理特性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8(3):382-385. [23]朱建华, 彭士勇编著. 植物组织培养实用技术[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2. [24]李杰. 几种名贵洋兰转基因受体系统的建立及遗传转化[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5. [25]张兆功, 邵登魁, 李莉, 等. NAA、6-BA对不同熟性甘蓝子叶期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及其丛生芽发生[J]. 西北农业学报, 2011, 20(1):128-132. [26] Li Y, Wu X. Tissue culture and fast propagation techniques of Cinnamomum camphora[J]. South China Forestry Science, 2017, 45(1):5-9. [27] Yang Y, Wang R. Multiplication of Corymbia ptychocarpa subsp. aptycha via tissue culture[J]. Australian Forestry, 2016, 79(1):59-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