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宁, 丁贵杰, 谌红辉. 林分密度及施肥对马尾松林产脂量的 影响[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0(9):46-50. [2] 郑仁华, 施季森, 杨宗武, 等. 马尾松纸浆材优良家系的选 择[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26(5):1-6. [3] 蔡树威, 龙伟, 杨章旗. 马尾松不同种源采脂量与树体因子关 系的研究[J]. 广西林业科学, 2006, 35(S1):18-19. [4] 鲍甫成, 江泽慧. 中国主要人工林树种木材性质[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36-48. [5] 陈美高. 闽西北马尾松人工林恢复过程中林分结构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06. [6] 罗志荣. 防治松梢螟技术要点[J]. 云南林业, 2009, 30(4): 48. [7] 李建飞. 植物源杀虫剂概述[J]. 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1): 160-161, 182. [8] 罗水忠, 潘利华. 柠檬苦素类似物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饮 料工业, 2008, 11(1):4-7. [9] 刘海伟. 菊芋叶片提取物杀虫抑菌活性的研究[D]. 南京: 南 京农业大学, 2007. [10] 李云寿, 邹华英, 汪禄祥, 等. 紫茎泽兰提取物对四种储粮害 虫的杀虫活性[J]. 昆虫知识, 2001, 38(3):214-216. [11] 何静. 苍耳提取物对有害生物抑制机理的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5. [12] 郁建平, 赵东亮, 孟祥斌, 等. 博落回生物碱对 8 种真菌的抑 菌作用[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6, 25(1):89-91. [13] 袁淘忠, 张华生. 博落回杀灭蛆蝇效果的观察[J]. 中国寄生 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99, 17(2):128. [14] 巩忠福. 博落回杀螨活性成分的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 2002. [15] 周顺玉, 尹健, 陈利军, 等. 博落回浸提物对茶毛虫、茶尺蠖 的生物活性[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5):1408-1415. [16] 何雅蔷, 鲁玉杰, 仲建锋, 等. 美洲商陆粗提物对赤拟谷盗和 玉米象的作用研究[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28(2):19-22. [17] 梁广勤, 梁帆, 吴佳教. 沙田柚低温杀虫处理试验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24(2):223-226. [18] 赵玉敏, 顾地周, 车喜全, 等. 苦参不同提取液对松梢螟幼虫 的毒杀活性研究[J]. 辽宁林业科技, 2008(6):1-3. [19] 蒋春先, 熊忠梅, 李庆, 等. 用吴茱萸乙醇提取物对斜纹夜 蛾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30(2):105-108. [20] 黄彰欣.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0. [21] 慕立义. 植物化学保护 研究方法[M]. 中 国农业出版社, 1991. [22] 陈旭, 王迎儿, 王燕燕, 等. 白前提取物对斜纹夜蛾拒食活性 的研究[J]. 中国生物防治, 2009, 25(增 1):36-39. [23] 王海建, 钟策宏, 蒋春先, 等. 巴豆提取物对小菜蛾生物活性 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26(3):1009-1013. [24] 崔正芳. 白花曼陀罗提取物杀虫活性研究[D]. 武汉: 华中 农业大学, 2009. [25] 贾福丽, 陈义娟, 陈佳, 等. 8 种植物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生物 活性筛选及其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24):286-291. [26] 李涛. 植物源增效复配杀螨剂研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 2010. [27] 徐雪莲, 刘寿柏, 卢芙萍, 等. 31 种热带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朱 砂叶螨的生物活性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1, 32(10): 1951-1956. [28] 王法红, 曹阳, 骆焱平. 21 种海南植物粗提物生物活性初步测 定[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8):1829-1832. [29] 阎凤鸣. 化学生态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30] 向玉勇, 何斌, 王精山. 6 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金银花尺蠖的 生物活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 40(11):139-142. [31] 吴敏. 5 种杉科植物不同部位的精气成分[J]. 中南林学院学 报, 2006, 26(3):82-86. [32] 孙梅梅, 陈树仁, 缪勇, 等. 三种植物提取物对菜青虫拒食 活性的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7, 19(4):623-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