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伟, 沈年汉, 陈秀芳. 几种微生物多糖的特性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 食品工业科技, 2010, 31(6):358-360. [2] 黄海东, 刘云, 刘如林. 合成生物聚合物的重要微生物资源-鞘氨醇单胞菌[J]. 微生物学报, 2009, 49(5):560-566. [3] Jansson PE, Widmalm G. Welan gum(S-130)contains repeating units with randomly distributed L-mannosyl and L-rhamnosyl terminal groups, as determined by FABMS[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94, 256(2):327-330. [4] 郭建军, 李建科, 陈芳, 等. 韦兰胶的特性、生产和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8(2):87-91. [5] 吉武科, 赵双枝, 等. 新型微生物胞外多糖-韦兰胶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1(1):210-215. [6] 姬彬. 威兰胶发酵及其流变性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 2012. [7] 吴萌萌, 罗影, 等. 鞘氨醇单胞菌 TP-5 发酵生产韦兰胶的条件优化研究[J].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72-79. [8] 赵燕, 陈芳, 李建科, 等. 微生物多糖韦兰胶生产工艺优化[J]. 食品科学, 2010(23):219-223. [9] 龙建友, 唐世荣, 吴文君.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秦岭霉素产量提高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1416-1421. [10] 岑沛霖. 工业微生物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335-344. [11] 姚曼, 张予心, 宋秋梅, 等. 产琥珀酸放线杆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研究[J]. 食品科技, 2014, 39(6):30-34. [12] 祁咏春, 徐军庆, 高艳华, 等. 黄色短杆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研究[J]. 食品与药品, 2013, 15(1):18-22. [13] 余健秀, 李建华, 庞义. 芽孢杆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J]. 生物技术, 2000, 10(3):45-47. [14] 甘邱锋, 张晓琳, 王洁颖, 等. 刺糖多孢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优化[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1, 36(1):18-24. [15] 郑重谊, 谭周进, 肖克宇, 等. 不同因素对两株细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J]. 生物技术通报, 2007(5):131-135. [16] 李淼, 曾柏全, 等. 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 33(12):174-180. [17] 沈萍, 陈向东. 微生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40-43. [18] 朱宏莉, 宋纪蓉, 张嘉, 等. 果胶酶产生菌ZH-g的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研究[J]. 食品科学, 2006, 27(8):68-71. [19] 黄磊. 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因素[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32):172-172. [20] 呼吉雅, 卢萍, 等. 小花棘豆Embellisia内生真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研究[J].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31(5):134-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