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F、DRB、DQB、TAP1和IFN-γ基因作为猪抗病育种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初步分析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BF、DRB、DQB、TAP1和IFN-γ基因作为猪抗病育种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初步分析

陈慧勇;吴珍芳;   

  1. 中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系;
  • 出版日期:2009-01-26 发布日期:2009-01-26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U0631005)

  • Published:2009-01-26 Online:2009-01-26

摘要: 疾病的抗性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背景,而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猪肉产品质量和动物福利等问题的日益关注,赋予了开展猪抗病育种尤其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的必要性。选择了补体B因子基因(BF)、2个MHCⅡ类基因(DRB和DQB)、1个抗原加工递呈相关基因(TAP1)和1个Ⅱ型干扰素基因(IFN-γ)等5个具有重要免疫功能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对华农温氏Ⅰ号这一商品化配套系的基础群进行基因型分布检测,及基因型与0~100kg日增重或100kg背膘厚间的关联分析,以探讨开发相关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参与基因型检测的样本包括杜洛克、长白、皮特兰和大白4个品种。结果表明TAP1和IFN-γ的基因型在参与生产性能高度选择的各品种内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BF在除了大白品种外的其它3品种中均平衡(P>0.05),DRB和DQB为高度不平衡(P<0.0001)。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分析显示大白品种中IFN-γ的基因型对0~100kg日增重有影响(P<0.01),长白品种中DRB的基因型与100kg背膘厚有关(P<0.05),其它品种或其它基因没有检测到与之相关的显着性差异(P>0.05)。这5个基因在4个品种中至少TAP1基因表现出与相关生产性状无关,因此对它抗病性能的选择利用将不会造成其它性能的下降。

关键词: 猪, 疾病抗性, 标记辅助选择, 候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