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0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12-08-26
    论文
    抗虫基因研究及在芸薹属作物上的应用
    吴娜拉胡;郎志宏;朱莉;张杰;黄大昉;
    2012, 0(08):  1-7. 
    摘要 ( 117 )   PDF (254KB) ( 4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芸薹属作物属十字花科,包括多种重要的蔬菜和油料作物。该类作物易受病虫害侵袭,造成品质和产量严重受损。化学方法防治害虫不仅破坏环境而且费用昂贵,所以培育抗虫品种成为既经济又环保的措施之一。但由于目前抗虫资源匮乏,难以通过常规育种培育出抗虫的品种,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简要介绍近年来抗虫基因的发掘及其在芸薹属中的应用进展。
    甘蔗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黄东亮;李双喜;廖青;方锋学;李杨瑞;
    2012, 0(08):  8-16. 
    摘要 ( 82 )   PDF (365KB) ( 3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和能源作物,在我国,其糖产量占全国食糖产量的94%。甘蔗是高光合效率C4作物,其蔗糖含量是所有植物中最高的,其基因组中蕴藏着大量重要基因。因此,甘蔗基因克隆对甘蔗品种定向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从蔗糖代谢、生长发育和抗逆性三个方面全面总结甘蔗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研究的建议,以期为今后甘蔗基因研究提供参考。
    紫花苜蓿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周岩;张洁;袁重要;马俊;
    2012, 0(08):  17-23. 
    摘要 ( 111 )   PDF (250KB) ( 5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农杆菌介导法、电击法、显微注射法及基因枪法等几种常用的紫花苜蓿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综述利用转基因技术对苜蓿进行品质改良,提高抗逆性、抗病虫害、抗除草剂,以及利用转基因苜蓿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植物疫苗、酶制剂和抗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最新研究成果。对目前制约紫花苜蓿转基因技术发展的瓶颈及其生物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其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进行展望。
    生长素反应因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史梦雅;李阳;张巍;刘悦萍;
    2012, 0(08):  24-28. 
    摘要 ( 116 )   PDF (242KB) ( 8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概述ARF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其与Aux/IAA阻遏子之间的作用方式,以及它在生长素信号转导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对ARF基因在不同植物中的分布构成,表达特点,突变体的表型,以及转录后调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在部分鱼种中的研究进展
    石岩;仇雪梅;崔军;姜志强;
    2012, 0(08):  29-33. 
    摘要 ( 149 )   PDF (201KB) ( 6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是一种在分子结构上与胰岛素类似的生物活性肽,它在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营养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直接影响组织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所以其研究对鱼类的养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部分鱼种IGF-1的分子结构、基因结构、生理功能等进行综述。
    钙网蛋白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研究
    郁二蒙;吕池波;谢骏;余德光;王广军;王海英;龚望宝;李志斐;
    2012, 0(08):  34-39. 
    摘要 ( 133 )   PDF (262KB) ( 4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不仅是一种主要存在于内质网和肌浆网的可溶性Ca2+结合蛋白,而且在温度、氧气等胁迫、病原以及寄生虫感染等情况下都对细胞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首先解析钙网蛋白的类型、结构与分布,其次分析钙网蛋白在调节细胞内Ca2+平衡、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影响细胞凋亡与血管形成等过程中的生理功能,最后分析钙网蛋白在鱼类、虾类及贝类中的研究。综合分析发现,钙网蛋白可能作为水产养殖中一种分子生物标志物进而反应水产动物的生理状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颜琪;郭静;冯聪敏;赵宝华;
    2012, 0(08):  40-45. 
    摘要 ( 182 )   PDF (209KB) ( 10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是癌症的现代治疗手段。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治疗而言,靶向治疗准确高效,且毒副作用小,应用前景广泛。靶向治疗作用的位点是细胞癌变过程中的基因、受体和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酶,有赖于细胞癌变机制的研究。目前,部分细胞癌变的机制已经研究得较为清晰,相应的靶向抗肿瘤药物也被开发应用。就抗原抗体标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表观遗传调节剂三个方面,对当前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和相关药物的开发现状作一综述。
    MAR介导的非病毒附着体载体的研究进展
    林艳;李照熙;王芳;王天云;
    2012, 0(08):  46-50. 
    摘要 ( 121 )   PDF (355KB) ( 5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附着体载体可以使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不整合到基因组上而是以附着体的形式存在,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安全、附着体表达载体。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由S/MAR(Scaffold/Matrix Attachment Region,S/MAR)元件介导的质粒。虽然此类载体均能介导载体附着存在,但是转基因的表达量不同。最近研究发现,载体的启动子、骨架结构、CpG基序以及表达系统等方面能够影响转基因的表达,针对以上内容作一综述,希望据此进一步优化载体,为临床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海洋生物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宏俊;高小玉;裴爱君;
    2012, 0(08):  51-58. 
    摘要 ( 121 )   PDF (471KB) ( 6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由单个碱基差异引起的DNA序列变异,SNP标记是第三代分子标记的代表。随着大规模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候选SNP位点被发现,候选SNP位点的发掘需要合适的分型技术。从等位基因分型机制、反应方式和检测等位基因方法等方面介绍当前海洋生物SNP分型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不同试验目的的研究选择合适的SNP分型技术提供参考。
    现代发酵技术在紫杉醇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周佳;程新;李昆太;
    2012, 0(08):  59-63. 
    摘要 ( 148 )   PDF (221KB) ( 7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紫杉醇(Paclitaxel,商品名Taxo1)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广谱、疗效确切的二萜类抗癌药物,广泛用于卵巢癌、乳腺癌等的治疗。对紫杉醇的药用价值及其生产技术概况进行综述,就利用现代发酵技术解决紫杉醇药源稀缺问题的前景进行详细探讨。
    转基因水稻中过表达OsHGGT基因提高种子三烯生育酚含量的研究
    张桂云;刘如如;张鹏;徐根;朱姜;梁国华;刘巧泉;
    2012, 0(08):  64-70. 
    摘要 ( 118 )   PDF (526KB) ( 4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提高稻米中三烯生育酚的含量,将来源于日本晴尿黑酸牻牛儿基牛儿基牻转移酶(homogentisic acid gerany-lgeranyl transferase,HGGT)基因导入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过量表达。经PCR和RT-PCR分析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水稻中并能够在水稻胚乳中表达。HPLC测定结果表明,过表达HGGT后,转基因水稻种子糠层及胚乳中γ-三烯生育酚和总三烯生育酚的含量分别是未转化对照的1.52和1.67倍,且三烯生育酚的积累并未导致总生育酚含量的降低,最终糠层及胚乳中总三烯生育酚与总生育酚的比值分别提高到0.82和1.82,极显著高于(P<0.01)未转化对照(分别为0.54和1.27)。
    拟南芥BAK1基因转化及防御作用
    杨辉;闵东波;黄吉;唐亮;黄云;
    2012, 0(08):  71-75. 
    摘要 ( 126 )   PDF (939KB) ( 6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拟南芥BAK1基因采用Gateway方法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通过侵花粉管进行转化,从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检测转化是否成功。以不同BAK1表达水平植株作为试验材料,分析BAK1在芜菁缩叶病毒(Turnip crinkle virus,TCV)-拟南芥(Col-0)亲和互作系统中对植株防御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接种TCV后,BAK1缺陷型植株对TCV较为感病,衰老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增加,表明BAK1能够增强宿主对病毒的防御作用。
    银胶菊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的表达纯化及其活性分析
    刘云华;周秋虎;张灵芝;常振战;
    2012, 0(08):  76-82. 
    摘要 ( 111 )   PDF (832KB) ( 4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来源细胞色素P450的表达和结晶都十分困难,成为成功解析该类蛋白晶体结构的瓶颈。探索了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纯化银胶菊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allene oxide synthase,AOS)的方法。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银胶菊AOS缺失N-末端的膜锚定序列和信号肽序列,推测其在大肠杆菌中应表达为水溶性蛋白质。试验中纯化得到的银胶菊AOS是一个分子量为54.5 kD的八聚体分子,均一性好,不含去垢剂,达到毫克量级,适合下一步的晶体培养研究;还原一氧化碳差示光谱显示该酶在450 nm处有特征吸收峰,酶活性测定得到该酶的米氏常数为45.3μmol/L,显示该重组AOS具有很高的酶活性。
    副鸡禽杆菌aroA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吕学泽;梁玉荣;贺云霞;张培君;龚玉梅;王宏俊;
    2012, 0(08):  83-87. 
    摘要 ( 100 )   PDF (463KB) ( 4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建立一种方便、高效的同源保守基因克隆方法,并对副鸡禽杆菌aroA基因进行克隆和结构分析。本试验以副鸡禽杆菌国际标准株145(C-3)基因组DNA为模板,用CODEHOP软件设计针对aroA基因的兼并引物,并运用改进的染色体步移方法扩增aroA基因序列;对该核酸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结构分析并与该菌其他血清型及相关细菌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了完整的aroA基因,全长1 293 bp。该基因编码由43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具有2个功能位点和5个抗原表位位点。不同血清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8.1%-100%,与其他相关细菌核酸同源性为75%以上。首次将兼并PCR和改进的染色体步移技术结合起来对副鸡禽杆菌aroA基因全长进行扩增研究,得到了预期的结果。
    HER2胞外段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许银辉;郭晓芳;邬仙华;钱晨旭;罗磊;徐莲花;冯紫雅;张小影;
    2012, 0(08):  88-93. 
    摘要 ( 113 )   PDF (889KB) ( 6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RT-PCR技术从人乳腺癌细胞系SK-BR-3中克隆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 2,HER2)基因的胞外段,并插入到表达载体pET-30a中,得到重组表达载体pET30-HER2(Ex)。将该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细胞中,加入IPTG进行诱导表达,成功获得HER2胞外段蛋白。分别提取培养液上清、大肠杆菌周质腔、细胞质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组分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确定目的蛋白定位于大肠杆菌细胞质包涵体中。通过改变诱导温度、诱导物浓度、诱导起始菌体密度和诱导时间,寻找最佳表达条件,使目的蛋白的表达量达到最高。结果表明,在37℃下,OD600达到1.0时,经终浓度为0.1 mmol/L的IPTG诱导4 h,目的蛋白的表达量最高。将重组表达菌进行超声破碎,分离出包涵体组分,经Ni2+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了纯度>90%的HER2胞外段蛋白,从而为抗HER2抗体的制备及肿瘤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赖氨酸-尸胺反向转运蛋白cadB基因谷氨酸棒杆菌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黄云雁;黎明;刘萌;孙昕;周丽颖;路福平;
    2012, 0(08):  94-100. 
    摘要 ( 138 )   PDF (809KB) ( 8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提高谷氨酸棒杆菌合成尸胺的能力,将CadB克隆至谷氨酸棒杆菌中,与LDC共表达,在谷氨酸棒杆菌合成尸胺的同时,帮助尸胺转运至细胞外,解除尸胺的反馈抑制作用。谷氨酸棒杆菌能够高产赖氨酸脱羧酶的底物L-赖氨酸,但不含ldc和cadB基因,因而不能够直接合成尸胺。从E.coliK12中克隆出赖氨酸-尸胺反向转运蛋白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融合构建成融合表达载体pXBG,并转化至谷氨酸棒杆菌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表达的CadB蛋白可以正确的定位于谷氨酸棒杆菌的细胞膜上。将基因cadB连接到含有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pXMJ19-ldc上,构建成能够共表达赖氨酸脱羧酶和赖氨酸-尸胺反向转运蛋白的重组质粒pXLB,并转化到谷氨酸棒杆菌中。
    硫酸乙酰肝素3-O硫酸基转移酶5的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陕婧婧;窦文芳;李会;张旦旦;许泓瑜;陈敬华;许正宏;
    2012, 0(08):  101-106. 
    摘要 ( 121 )   PDF (458KB) ( 5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过PCR克隆得到硫酸乙酰肝素3-O硫酸基转移酶5(3-OST-5)的基因,将其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15b连接后,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使用镍亲和层析柱纯化得到具有活性的3-OST-5。经测定纯化后的3-OST-5比活达到0.58 U/mg,是纯化前的5.27倍,回收率达80.4%。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该酶的酶学性质,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5℃,稳定范围为20-40℃;最适pH为7.0,在pH7.0-9.0范围内稳定。在反应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 mmol/L的K+、Ca2+、Ba2+对酶促反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毕赤酵母展示表达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
    苏国栋;张少平;尹钰;林影;
    2012, 0(08):  107-112. 
    摘要 ( 105 )   PDF (558KB) ( 4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南极假丝脂肪酶B(CALB)基因N端和C端,分别与酿酒酵母絮凝蛋白(Flo1p)絮凝结构域序列的N端(FS)和C端(FL)融合,构建成脂肪酶毕赤酵母表面展示载体KFS和KFL,并转化毕赤酵母GS115后获得重组子KFS-CALB和KFL-CALB。免疫荧光检测证实脂肪酶已展示于毕赤酵母细胞表面。甲醇诱导120 h后展示酶活性分别达到286 U/g干细胞和182 U/g干细胞。酶的热稳定性较游离酶有较大提高,50℃孵育4 h后KFS-CALB菌株的残留酶活力仍保持初始酶活力70%以上;KFL-CALB在50℃孵育2 h后的酶活力也达到初始酶活力50%,远远高于游离态的CALB,其在50℃孵育0.5 h后仅残留18%的初始酶活力。
    羊流产嗜衣原体ompA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龙冲冲;江楠;彭中友;龙胜基;罗意;周碧君;文明;
    2012, 0(08):  113-118. 
    摘要 ( 113 )   PDF (512KB) ( 4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羊流产嗜衣原体ompA基因结构并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采用DNA Star、DNA MAN、vector NTI suite11.5序列分析软件和在线网站ExPASy分析该基因的结构和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一级结构修饰位点、二级结构特征及三维空间构象、潜在抗原表位等。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1 170 bp,可编码389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理化性质较稳定,无各种亚细胞定位序列,含有多个能被其他酶修饰的位点,该蛋白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大部分氨基酸残基包埋在分子内部,含5个跨膜区,3个亲水性较强的抗原表位。ompA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为ompA蛋白功能的深入研究和新型多价疫苗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松江鲈鱼Cytb基因序列分析及种质鉴定
    马亚;岳志芹;赵玉然;梁成珠;徐彪;汪东风;
    2012, 0(08):  119-124. 
    摘要 ( 116 )   PDF (624KB) ( 5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PCR方法扩增四尾松江鲈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Cytb)基因序列,全序列长度为1 141 bp,并建立了松江鲈鱼的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对该物种进行种质鉴定。分析Cytb基因序列基本特征显示,Cytb基因在第3位密码子表现出明显的反G偏倚,显示出脊椎动物Cytb基因的共同特性。第2位密码子嘧啶的含量远高于嘌呤的含量,有5个位点发生转换,0个位点发生颠换。选取杜父鱼科(Cottidae)的10种鱼类,与松江鲈鱼进行序列分析,构建发育系统树并分析遗传距离,与鲈鱼的亲缘关系最远。以松江鲈鱼Cytb基因序列为靶基因,利用PRIMER EXPRESS2.0软件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检测松江鲈鱼的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限为3.20×102拷贝/反应。
    改良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快速实时检测H9亚型禽流感病毒
    但晓雅;董英;邹明强;薛强;杜景娇;
    2012, 0(08):  125-129. 
    摘要 ( 86 )   PDF (610KB) ( 7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改良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技术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用于H9亚型禽流感病毒检测。根据H9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保守区序列中的8个区段设计6条特异性引物,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核酸扩增反应,并以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目视检查绿色荧光两种方法对扩增结果进行判定。结果表明,RT-LAMP的最小检测限为100 fg,灵敏度比PT-PCR高100倍,且与H5亚型、H7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NDV)无交叉反应。目视检查绿色荧光与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判定结果一致。整个扩增检测过程在35 min内即可完成。利用临床样本对RT-LAMP法进行验证,结果与RT-PCR一致。由实时浊度分析得到的标准曲线,计算出临床样本中的病毒质粒拷贝数均在2×107-2×104之间。因此,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方法快速、灵敏、特异性强,是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一种高效检测方法。
    环介导间接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永芬;郑鸣;边传周;
    2012, 0(08):  130-134. 
    摘要 ( 83 )   PDF (459KB) ( 5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环介导间接PCR检测体系,为分子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检测工具。以质粒pUC18的核苷酸序列为模板,设计两条特异性探针,采用常规PCR技术将特异性探针标记于大豆Lectin基因的左右两端充当报告基因,此标记的报告基因与待检的pUC18质粒经杂交和缺口补平后形成一环状DNA分子,然后采用反向PCR技术扩增报告基因,建立针对pUC18质粒的环介导间接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的检测底限为0.32 pg/μL,与常规PCR相当,并且与其他质粒和动物DNA检测无交叉反应,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特异的PCR检测方法。
    锁阳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研究
    李伟;刘广达;陈青;呼思勒;陈贵林;
    2012, 0(08):  135-140. 
    摘要 ( 96 )   PDF (800KB) ( 4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影响锁阳ISSR-PCR反应体系的7种主要因素在3个水平上进行优化筛选,得到锁阳I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25μL反应体系中含有0.2 mmol/L dNTP、1.5 mmol/L Mg2+、10μmol/L引物、50 ng模板DNA、2.0 UTaq酶、1%去离子甲酰胺和2.5μg/μL牛血清白蛋白。相应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为48.9℃。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PCR标记技术研究锁阳的遗传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同时对ISSR-PCR体系中添加剂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为添加剂在其他植物ISSR-PCR反应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四个牦牛品种MC1R基因部分序列的多态性研究
    高旭东;余四九;王明亮;陈鹏;郝明超;刘犇;王继卿;
    2012, 0(08):  141-145. 
    摘要 ( 83 )   PDF (649KB) ( 3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4个牦牛品种MC1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信息,选取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大通牦牛4个品种共408头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方法分析牦牛MC1R基因部分序列的基因多态性。结果表明,与GenBank中牛MCIR基因序列(登录号:AF445641.1)比对发现,该扩增片段在3 891 bp处发生C→G的突变,在3 912 bp处发生T→C的突变,共发现CC、DD、EE、CD、CE和DE 6种基因型。4个牦牛品种中CD、CE和DE 3种基因型在青海高原牦牛和大通牦牛中占主要优势,这3种基因型频率总和在青海高原牦牛和大通牦牛群体中分别是0.778和0.781。DD和CD两基因型是甘南牦牛群里中的优势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351和0.328。天祝白牦牛中优势基因型是DD,其基因型频率是0.500。D等位基因是4个地方品种牦牛中的优势等位基因。4个地方品种在该基因座上都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青海高原牦牛和大通牦牛两个群体处于高度多态(PIC>0.5),甘南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处于中度多态(0.25
    木霉菌属ITS PCR-RFLP及抗病多样性差异分析
    丁德娟;李世贵;唐顺明;顾金刚;
    2012, 0(08):  146-153. 
    摘要 ( 100 )   PDF (710KB) ( 6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ITS PCR-RFLP方法对供试116株木霉属菌株进行多样性分析,对其中22株抗病优良菌株进行抗病多样性差异分析,用NTSYS-PC生物软件对DNA条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HaeIII酶切共获得11个条带,可将供试菌株分为12种基因型;Hinf I共获得13个条带,可将供试菌株分为15种基因型。由116株木霉菌株的聚类图表明,木霉属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72-1.00。由22株抗病优良菌株的聚类图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6处可将22株菌分为2类,其中ACCC 30371由于其酶切图谱的特异性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6处同其他菌株完全分开;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3处可将剩余21株菌分为2类,第一类中对9种病原菌全部表现抗性的菌株有6株,第二类中对9种病原菌全部表现抗性的菌株有2株。结果证明,本研究方法基本可将木霉属真菌归类,但所获数据在分析本属的抗病差异性这一现象上不够充分,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予以分析探讨。
    冬瓜和节瓜DNA提取及RAPD反应体系优化
    宋世威;李珍;刘厚诚;孙光闻;陈日远;
    2012, 0(08):  154-157. 
    摘要 ( 105 )   PDF (655KB) ( 5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8份冬瓜和节瓜为材料,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冬瓜和节瓜RAPD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最佳反应体系:25μL反应体系中含1×buffer,模板DNA、Mg2+、dNTPs、引物和Taq酶的浓度分别为20 ng、2.0mmol/L、0.24 mmol/L、0.3μmol/L和1.0 U。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45 s,36.9℃退火45 s,72℃延伸1.5min,共40个循环;72℃延伸10 min,12℃保存。
    牛蒡根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和镉耐性初步分析
    侯进慧;樊继强;王富威;蔡侃;孔文刚;
    2012, 0(08):  158-162. 
    摘要 ( 85 )   PDF (376KB) ( 3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牛蒡根际土壤中分离可培养细菌,进行多样性分析,并对镉耐受性菌株进行筛选及其抗性和种群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限制性内切酶多态性分析显示,分离的菌株可分为9个操作分类单元(OUT),分别属于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分属于6个科,9个属,其中隶属于肠杆菌属、芽胞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是优势物种。分离到的耐镉菌株分别属于Bacillus subtilis、Enterobacter aerogenes、Enterobacter ludwigi、Klebsiellasp.、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Pseudomonassp.,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NP22、Enterobacter ludwigii NP23、Pseudomonassp.NP39三菌株可在Cd2+浓度为400 mg/L固体培养基上生长。
    一株溶藻细菌NP23的初步分离鉴别及其溶藻作用研究
    廖春丽;杨闪闪;许晨;郭端强;单林娜;
    2012, 0(08):  163-167. 
    摘要 ( 86 )   PDF (496KB) ( 6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水体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溶藻能力的细菌,命名为NP23。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研究了该菌株对湖泊中优势藻的溶藻效果,初步探讨了其溶藻方式及溶藻物质。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小球藻、惠氏微囊藻、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为64.1%、53.1%、87.2%和84.4%,而且在10-108CFU/mL菌浓度范围内,藻的去除率与菌液的浓度成正相关;该菌株对小球藻、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是间接溶藻,对惠氏微囊藻是直接溶藻;该菌株对栅藻的溶藻物质是蛋白类物质,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溶藻因子是菌体胞外分泌的具有热稳定性的非蛋白类物质。
    响应面法优化嗜热厌氧杆菌X514产乙醇合成培养基
    凌小芳;谢天;杨静;
    2012, 0(08):  168-174. 
    摘要 ( 93 )   PDF (496KB) ( 3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嗜热厌氧杆菌X514(Thermoanaerobactersp.X514)能同时发酵五碳糖、六碳糖并产出乙醇,是纤维素乙醇生产中最具潜力的菌株之一。单因子试验证明,酵母提取物中对X514乙醇发酵起决定性影响的组分为B族维生素,并进一步确定了B族维生素中对乙醇发酵有影响作用的6种维生素。结合培养基中的其他影响因子,应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方法,筛选出X514乙醇发酵的极大影响因子为NH4Cl、烟酸及硫胺素。随后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了影响因子最佳取值区域,并利用响应面方法优化合成培养基。优化结果显示,当以5 g/L葡萄糖为底物时,在NH4Cl、烟酸及硫胺素的浓度分别为1.05 g/L、6.4 mg/L及7.0 mg/L的条件下,X514的乙醇产出浓度达到最优理论值34.46 mmol/L。试验验证该条件下乙醇产出浓度为33.78 mmol/L。试验值与理论值接近,原始矿物质培养基中乙醇产出浓度的5.1倍,并与添加5 g/L的酵母提取物培养基的乙醇产出浓度(34.67 mmol/L)相当。
    提高重组原动蛋白2表达水平的优化策略
    闻崇炜;王亚丽;胡萍萍;毛春友;盛琼;戴曙辉;
    2012, 0(08):  175-180. 
    摘要 ( 85 )   PDF (443KB) ( 2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动蛋白2(PK2)是近年发现的一个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因子。采用Design-Expert 7.0.0软件对重组PK2表达的最优诱导条件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诱导起始时机与诱导物浓度是影响重组PK2表达水平的显著性因子。同时,诱导时间-诱导时机、诱导时机-诱导物浓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对PK2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影响。试验数据拟合与极值分析表明最优诱导条件为:工程菌OD600为0.60时,采用终浓度为0.62 mmol/L的IPTG在37℃诱导培养2.82 h,此时重组PK2的表达水平为170.73 mg/L。优化后的诱导条件导致重组PK2的表达水平提高了51.1%,而所需IPTG减少38.0%,诱导时间缩短53.0%,有利于大量制备重组PK2进行后续功能研究及应用研究。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抑制剂分子水平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
    张玥;苏明波;周宇波;
    2012, 0(08):  181-188. 
    摘要 ( 135 )   PDF (635KB) ( 7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建立分子水平HDAC6小分子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用于新型HDAC6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建立HDAC6的昆虫表达系统,分离纯化HDAC6蛋白,利用底物Boc-Lys(Ac)-AMC对纯化的HDAC6进行测活,并对测活体系进行优化,以SAHA为阳性抑制剂,确定适合高通量筛选的酶及底物浓度,反应时间等。首先构建HDAC6昆虫真核细胞表达载体,转入昆虫细胞中表达,并利用GST亲和柱纯化获得较高纯度的GST-HDAC6融合蛋白;建立体外HDAC6分子测活方法,表明昆虫表达的GST-HDAC6融合蛋白具有去乙酰化酶活性,并通过对多种参数优化使得Z’因子达到0.60,表明分子水平的HDAC6小分子抑制剂高通量筛选体系成功建立。
    枯草芽孢杆菌B-332产抗稻瘟病菌的活性物质分析
    刘雪;田云龙;闫丽;郭萍;朱昌雄;
    2012, 0(08):  189-193. 
    摘要 ( 94 )   PDF (593KB) ( 6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枯草芽孢杆菌B-332能够产生具有稻瘟病菌拮抗活性的物质。通过等电点法提取该抗菌液粗提物,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联用仪对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5个组分,它们的质荷比(m/z)分别为1 045.0、1 057.8、1 072.3、1 017.5和1 031.1,是Bacillomycin D(C14-C17)的同系物(质荷比(m/z)为1 017.5的除外),它们结构间相差1个或几个-CH2-基团;各组分均对稻瘟病菌有抑制作用,其中质荷比(m/z)为1 045.0、1 057.8、1 072.3组分的抑菌效果最强。致畸作用试验表明,这3种组分的致畸作用均为使稻瘟病菌的附着孢膨大破裂,与B-332菌株的致畸作用相同,证实了这3种组分是B-332菌株产生具有抑制稻瘟病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生物酶法催化瓦伦西亚烯生成圆柚酮
    孟飞;俞春娜;李海峰;谢恬;
    2012, 0(08):  194-198. 
    摘要 ( 97 )   PDF (351KB) ( 4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体外,利用野生型CYP450BM-3对瓦伦西亚烯进行催化,酶-底物复合物催化NADPH氧化的速率为31±1.0 nmol(nmol P450)-1min-1,但催化产物中没有检测到圆柚酮的生成。突变体R47L/Y51F/F87A与底物复合物催化NADPH氧化的速率高于野生型,为79±6.5 nmol(nmol P450)-1min-1,并在催化产物中检测到圆柚酮的生成,但其产物选择性较差,圆柚酮的含量仅占总产物的6.8%。与此同时,检测了另一个突变体A74G/F87V/L188Q对瓦伦西亚烯的催化效果,发现其与底物复合物对NADPH的氧化速率与突变体R47L/Y51F/F87A相当,但产物中圆柚酮的比率更高,达8.0%。
    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转染载体的研究
    卢艳敏;崔海信;崔金辉;李瑶;
    2012, 0(08):  199-204. 
    摘要 ( 122 )   PDF (526KB) ( 6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Zeta电位仪对磁性纳米颗粒的形貌、粒径、表面电位等进行了表征。利用凝胶电泳阻滞试验分析磁性纳米颗粒与DNA的结合情况,研究磁性纳米颗粒对DNA的保护效果,运用MTT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磁性纳米颗粒对细胞的毒性。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告基因进行293T细胞的转染,研究磁性纳米颗粒与质粒DNA不同比例条件下对293T细胞的转染效率,并与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的转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磁性纳米颗粒与DNA可以稳定结合,可以保护DNA免受酶的消化作用,当磁性纳米颗粒与DNA比为1 1时,转染效率最高,优于脂质体(Lipotamine2000)介导的转染,且对细胞的毒害作用小于Lipotamine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