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酶法制备海洋活性肽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张岩;吴燕燕;李来好;杨贤庆;宫晓静;
      
    摘要703)      PDF(pc) (251KB)(50974)    收藏
    海洋生物活性肽(Marine biological active peptide)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具有优化机体代谢环境、有益于机体健康的一类多肽。酶法制备海洋生物活性肽是目前最常用的制备方法,是通过适当的蛋白酶水解海洋生物蛋白来制备生物活性肽的一种方法。海洋生物活性肽在降血压、抗氧化、抗凝血及抗菌等方面效果显著,对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巨大潜力。介绍海洋生物活性肽在酶解制备及其生物学功能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海洋活性多肽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新疆蜂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槲皮素和白杨素含量测定
    布威海丽且姆阿巴拜科日, 木塔力甫艾买提, 阿米尼姑丽买买提, 尼砸木艾海提, 依米提热合曼
    生物技术通报    2013, 0 (2): 163-171.  
    摘要561)      PDF(pc) (2778KB)(50200)    收藏
    旨在探讨新疆伊犁蜂胶和库车蜂胶不同溶剂提取物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抗油脂过氧化力的作用,并测定新疆伊犁蜂胶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槲皮素和白杨素的含量。处理原蜂胶,以4 种溶剂提取蜂胶,用DPPH 自由基法和抗亚油酸过氧化法对新疆伊犁蜂胶和库车蜂胶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以70% 乙醇和甲醇作为提取溶剂从新疆伊犁蜂胶中提取槲皮素和白杨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所提取的槲皮素和白杨素进行含量测定,测定波长分别为370 nm 和268 nm。结果显示,对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在蜂胶不同提取物和不同浓度之间则有差异,部分试验组的清除能力优于同浓度的茶多酚;对亚油酸均有抗氧化活性,其中伊犁蜂胶抗亚油酸过氧化活性较好。在乙醇提取液里槲皮素的含量最低,为2.2950 mg/g,而在经脱脂的甲醇提取液里其含量最高,为2.8150 mg/g ;在甲醇提取液里白杨素的含量最低,为60.72 mg/g,而在经脱脂的甲醇提取液里其含量最高,为74.37 mg/g。伊犁和库车蜂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DPPH 自由基法是一种快速、灵敏、简便的方法,结果表明,新疆产蜂胶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经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分析结果表明,活性成分槲皮素和白杨素从新疆伊犁蜂胶样品中可被检测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植物中的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研究进展
    姜珊珊, 张丹, 孔祥培, 周严, 李德全
    生物技术通报    2013, 0 (6): 12-19.  
    摘要555)      PDF(pc) (1634KB)(11102)    收藏
    Ca2+是植物中重要的第二信使, 细胞中的钙信号经钙传感蛋白(CaMs、CaMLs、CBLs和CDPKs) 传递到下游组分(转录因子, NADPH氧化酶基因等) , 引起相关基因的表达, 使植物对生物或非生物胁迫作出响应。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s) 是在植物及原生动物中发现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在Ca2+介导的信号途径中起重要作用。CDPKs是由多基因家族编码, 分属4个亚家族, 各亚族成员具有相同或不同的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底物特异性、功能各异或冗余等特性。综述CDPKs的结构特征、表达模式、定位、调控、体内外底物、抑制剂, 以及在响应生物及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旨在探讨CDPKs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理想株型塑造之于玉米耐密改良
    王宝宝, 王海洋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8): 11-30.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3-0660
    摘要862)   HTML85)    PDF(pc) (1778KB)(9805)    收藏

    玉米是生产能力最强的谷物作物,其充足稳定供给对保证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长期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提高品种耐密性和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而塑造理想的株型是提高玉米耐密性的重要途径。报道显示紧凑的叶夹角、较低的穗位高、较少的雄穗分枝数、较早的开花期,是玉米耐密株型性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这4类性状入手,对其与耐密性的关系、形态发育及遗传调控基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通过对目前研究的分析,提出了未来玉米耐密株型改良研究的一些方向,期望能为未来的玉米耐密育种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肿瘤生物信息学数据库
    杨健, 蔡浩洋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31 (11): 89-101.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5.11.010
    摘要1085)   HTML    PDF(pc) (1223KB)(9426)    收藏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高通量检测技术迅速发展,成为肿瘤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使得与肿瘤相关的组学数据迅速积累。这些数据对于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海量生物学数据的管理和挖掘已经成为癌症研究的基础与重要方向。主要介绍人类肿瘤研究中经常用到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包括综合性数据库、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表观遗传组数据库等。在总结国内外肿瘤数据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目前数据库开发存在的问题,旨为现有的研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影响植物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
    王翠翠, 傅达奇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1): 72-83.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2-0160
    摘要468)   HTML24)    PDF(pc) (1151KB)(8861)    收藏

    当前人口激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层出不穷。改良农艺性状,如提高产量、增强逆境耐受能力,是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是一种快速的选择性水解植物体产生的冗余蛋白和被损坏蛋白的体系。目前,研究发现泛素-蛋白酶系统影响植物的发育、生殖和重要的农艺性状:如应对环境胁迫、开花诱导和种子大小等。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蛋白酶体UPS组分和各亚基的重要功能,并描述了泛素-蛋白酶系统是如何影响植物农艺性状的。最后,讨论了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利用UPS改良作物的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绿原酸生物合成调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陈治民, 李翠, 韦继天, 李昕然, 刘峄, 郭强
    生物技术通报    2024, 40 (1): 57-71.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3-0728
    摘要859)   HTML43)    PDF(pc) (1611KB)(8852)    收藏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CGA)是一类重要的酚酸类次生代谢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绿原酸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抵御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它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功能,在抗炎、抗菌和降血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然而,植物中绿原酸的含量通常很低,严重制约着其开发利用价值。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植物体中绿原酸的含量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众多研究者通过基因工程、逆境胁迫及激素处理等手段在提高植株体内绿原酸含量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对绿原酸的生物合成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也开启了新的探索,以期为提高植物中体内绿原酸含量提供新的思路。鉴于此,本文对绿原酸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合成以及调控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系统分析了绿原酸合成途径中关键限速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肉桂酸-4-羟化酶(cinnamic acid 4-hydroxylase, C4H)和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 -CoA ligase, 4CL)等对绿原酸合成的影响;并进一步阐述了MYB、WRKY和bHLH等转录因子调控绿原酸生物合成的作用机制。与此同时,系统归纳总结了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植物激素以及光质和光周期等外源因素对植株体内绿原酸含量及其合成调控的影响,并介绍了绿原酸在改善动物健康和人体健康中的作用机理。最后,对绿原酸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旨在为绿原酸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微生物酸胁迫耐受性能强化的研究进展
    胡锦超, 沈文琦, 徐超业, 樊雅祺, 卢浩宇, 蒋雯杰, 李世龙, 晋洪晨, 骆健美, 王敏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11): 137-149.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3-0686
    摘要506)   HTML25)    PDF(pc) (4517KB)(8811)    收藏

    微生物在发酵生产中常面临各种酸性物质的累积,由此造成的酸胁迫严重抑制了菌株的发酵活力和生产性能。因此,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协调胞内的多个生理系统、代谢途径和调控网络形成了复杂的响应机制以应对低pH胁迫。工业微生物酸胁迫耐受性能的强化是提高其生产效率的关键手段。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利用适应性实验室进化、预适应、基因组重排、基因工程、全局转录机制工程、系统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等方法提高微生物耐酸性能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转录组与RNA-Seq 技术
    张春兰, 秦孜娟, 王桂芝, 纪志宾, 王建民
    生物技术通报    2012, 0 (12): 51-56.  
    摘要1391)      PDF(pc) (1420KB)(8613)    收藏
    转录组是特定细胞或组织在特定时间或状态下转录出来的所有RNA 的集合。通过对转录组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体的基因表达、研究结构变异及发现新基因等。转录组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平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内容也在逐渐完善。RNA-Seq 作为一种新的转录组研究手段,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能够更为快速、准确地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生物体转录信息。主要比较近年来转录组研究的几种方法和几种RNA-Seq 的研究平台,并着重介绍RNA-Seq 的原理、用途、步骤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等内容,为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小肽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生理研究进展
    胡海琳, 徐黎, 李晓旭, 王晨璨, 梅曼, 丁文静, 赵媛媛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7): 13-25.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2-1468
    摘要2130)   HTML65)    PDF(pc) (2169KB)(8137)    收藏

    小肽激素通常是指含5-100个氨基酸长度的肽段。在植物体内小肽激素含量很低、分子量小、数量多、来源及加工成熟机制复杂,这赋予了小肽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能够在极低浓度下与受体结合,调节植物的细胞分裂与生长、组织与器官分化、开花与结实、成熟与衰老等生理过程,协调植物响应多种胁迫环境。小肽激素作为细胞间信号转导的重要介质,参与调控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是近年来植物学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本文系统综述了小肽激素的结构、分类及其功能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CLE、RALFs、PSK、CIF、SYS等家族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生理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植物小肽激素的应用前景,为植物小肽激素的深层次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植物类黄酮UDP-糖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姚宇, 顾佳珺, 孙超, 申国安, 郭宝林
    生物技术通报    2022, 38 (12): 47-57.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2-0236
    摘要1136)   HTML48)    PDF(pc) (2676KB)(8056)    收藏

    植物类黄酮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通常以糖苷的形式存在。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ate glycosyltransferase,UGT)能够对类黄酮进行糖基化修饰,形成种类丰富的类黄酮糖苷,是许多药用植物中的类黄酮药用活性成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植物基因组被解析,大量参与类黄酮合成的糖基转移酶得以鉴定。本文首先简述了植物UGT的结构特征和家族分类,然后详细综述了植物类黄酮UGT的研究进展,对处于不同家族中的植物类黄酮UGT的修饰位点特异性、以及糖供体和糖受体的特异性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总结,以期为植物类黄酮UGT的结构与功能相关性研究及新植物类黄酮UGT的发掘与鉴定研究奠定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植物褪黑素: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的新兴信号分子
    周宏丹, 罗晓萍, 涂米雪, 李忠光
    生物技术通报    2024, 40 (3): 41-51.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3-0880
    摘要634)   HTML40)    PDF(pc) (2277KB)(8044)    收藏

    褪黑素(melatonin, MT)与其他传统五大类激素相比,其鉴定仅有2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新兴植物激素,是有机体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多效信号分子。在植物中,MT被称为植物褪黑素(phytomelatonin),它不仅调节种子萌发、根系构型、气孔运动、生物节律和开花与衰老,还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的活力,清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从而减轻胁迫造成的氧化胁迫、渗透胁迫、蛋白变性和细胞损伤,最终使植物应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本文基于MT代谢及其在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MT在植物中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归纳逆境胁迫下MT通过直接清除ROS和/或触发信号转导途径,上调抗逆相关基因表达,继而激活渗透调节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活力,促进逆境蛋白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稳定光合作用和碳代谢,减少ROS的积累和细胞氧化损伤,最终提高植物对高温、低温、干旱、盐渍、重金属、紫外辐射和水涝等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本文为理解MT的代谢、生理功能及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非天然氨基酸的应用及生物合成策略
    李海宁, 张红兵, 耿革霞, 李冉, 贾振华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12): 43-55.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3-0648
    摘要2021)   HTML44)    PDF(pc) (6843KB)(8012)    收藏

    非天然氨基酸是一类不受遗传密码子约束的特殊氨基酸,它们具有独特的空间构型和化学性质,为多个领域提供了新的资源和机会。当前,非天然氨基酸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两种方式合成,其中相较于化学合成,生物合成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立体选择性、更低的成本和污染,是一种有潜力的合成方式。本文综述了非天然氨基酸在蛋白质探针、酶工程、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菌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展示了非天然氨基酸如何突破天然氨基酸的限制,拓展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同时介绍了非天然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策略,包括代谢工程中的静态调控和动态调控策略以及发酵优化策略。最后,展望了非天然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为非天然氨基酸的合成和开发提供参考和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MYB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响应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胡雅丹, 伍国强, 刘晨, 魏明
    生物技术通报    2024, 40 (6): 5-22.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3-1186
    摘要4229)   HTML92)    PDF(pc) (2607KB)(7799)    收藏

    MYB作为植物中最大的多功能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 TFs)家族之一,在基因转录水平上广泛地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激素信号转导及逆境胁迫应答等过程。该类转录因子N端含有典型的MYB结构域,根据MYB结构域中R重复序列的数量分为不同的亚组;而C端结构域差异较大,因此功能上具有多样性。大量研究表明,在受到外界环境信号的激活后,MYB可单独或通过和其他蛋白互作后,与下游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顺式作用元件MYBCORE和AC-box结合,参与调控下游胁迫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植物对逆境胁迫的耐受性。另外,MYB也通过参与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 BR)、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等信号通路的方式,对非生物胁迫以及生物胁迫做出应答反应。论文对植物MYB家族的结构与分类及其作用方式进行了归纳,重点对植物MYB参与调控响应盐、干旱、极端温度、营养亏缺、重金属以及病原菌等非生物和生物逆境胁迫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重点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为今后农作物的抗逆性遗传改良和生物育种提供优异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辣椒响应热胁迫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蓓, 任福森, 赵洋, 郭志伟, 孙强, 刘贺娟, 甄俊琦, 王童童, 程相杰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7): 37-47.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3-0132
    摘要1630)   HTML18)    PDF(pc) (1275KB)(7752)    收藏

    辣椒是重要的蔬菜作物和调味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然而,高温制约了辣椒的生长发育,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热胁迫响应机制从而培育具有较强耐热能力的辣椒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理生化机制、分子机制、组学机制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辣椒热胁迫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推动解析辣椒的耐热机制和耐热品种选育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萜类化合物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孙丽超, 李淑英, 王凤忠, 辛凤姣
    生物技术通报    2017, 33 (1): 64-75.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1.007
    摘要1654)   HTML    PDF(pc) (1825KB)(7469)    收藏
    萜类化合物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天然产物,具有抗癌、抗过敏等多种生物活性,在食品、日化、医疗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功能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萜类的合成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萜类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目前,已经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出萜类高产的酵母工程菌株,实现了多种目标产物的高效生产,有效提高了萜类的总体生产水平。因此,采用合成生物学策略合成萜类化合物,有望成为植物源萜类生产的有效技术手段。首先介绍了合成生物学概念,进而总结了植物源萜类的重要功能和应用领域,并简述了不同萜类的合成途径,归纳了现有的萜类生产方式,然后深入探讨了萜类生物合成的设计策略,最后以几种常见的萜类为例,详细论述了不同萜类的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植物响应盐碱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冯凯月, 赵鑫焱, 李子妍, 邱江明, 曹一博
    生物技术通报    2024, 40 (10): 122-138.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4-0410
    摘要1119)   HTML59)    PDF(pc) (3582KB)(7451)    收藏

    土壤盐碱化是制约全球农业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培育耐盐碱作物是应对土壤盐碱化的根本措施,但目前仍面临基因、种质资源匮乏等挑战。挖掘耐盐碱新基因,阐明植物耐盐碱应答的分子机制对培育耐盐碱作物至关重要。盐碱胁迫包括中性盐胁迫和碱性盐胁迫,中性盐胁迫会产生渗透胁迫,Na+、Cl-积累过量还会导致离子毒害,引起氧化胁迫等一系列次生胁迫。与中性盐胁迫相比,碱性盐胁迫还会引起高pH胁迫。论文综述了盐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总结了近十年植物耐盐碱应答机制的重要研究进展。包括植物对盐胁迫的感知与信号转导,以及植物响应中性盐胁迫和碱性盐胁迫引起的渗透胁迫、离子毒害、氧化胁迫、碳酸氢盐和碳酸盐胁迫、高pH胁迫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还讨论了耐盐碱基因在作物育种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提高植物耐盐碱性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旨在加深对植物响应盐碱胁迫分子机制的认识,为培育高产、优质的耐盐碱品种及提升盐碱地可开发利用率提供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植物维管形成层发育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葛颜锐, 赵冉, 徐静, 李若凡, 胡云涛, 李瑞丽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3): 13-25.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2-0865
    摘要781)   HTML30)    PDF(pc) (1632KB)(7387)    收藏

    维管形成层是植物的次生分生组织,它的活动促进植物侧向生长。近年来,大量研究成果加深了对维管形成层的了解,但与顶端分生组织相比,对维管形成层还是知之甚少。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形成层的增殖与分化受多因素调控,包括长距离激素信号、短距离肽信号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各种转录因子和microRNAs在维管形成层活动的调控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维管形成层发育及调控其增殖分化的新发现,并且对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化学蛋白质组学在天然产物分子靶标鉴定中的应用
    周璐祺, 崔婷茹, 郝楠, 赵雨薇, 赵斌, 刘颖超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9): 12-26.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3-0188
    摘要406)   HTML12)    PDF(pc) (10232KB)(7240)    收藏

    绿色新农药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天然产物进行活性先导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是重要的新农药创制策略,然而其作用靶标和作用机制难以确定,阻碍了其在新农药中的应用。因此发现化合物新靶点对于新农药创制来说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化学蛋白质组学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的新技术,目前已经成为研究药物靶点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基于化学蛋白组学的化合物作用分子靶点发现方法和典型案例进行探析,介绍这些技术的主要原理、应用以及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旨在阐述基于化学蛋白质组学发现药物作用靶标的最新方法,并为天然产物靶点及新农药创制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植物bHLH基因家族研究进展及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安昌, 陆琳, 沈梦千, 陈盛圳, 叶康卓, 秦源, 郑平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10): 1-16.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3-0243
    摘要670)   HTML44)    PDF(pc) (3127KB)(7232)    收藏

    碱性/螺旋-环-螺旋(bHLH)转录因子是植物中第二大转录因子家族,该家族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的基因组中,并在植物生长发育、次生代谢、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全面综述了植物bHLH基因家族成员的结构特征、分类规则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重点梳理总结了bHLH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干旱、低温、盐、重金属)中的应答和调控,以及在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及动态积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为深入研究bHLH在生长发育、植物抗逆及品质形成等方面的分子调控机制及种质资源的开发提供指导。同时,因bHLH广泛参与调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已成为分子生药学和中药生态农业研究的热点。为此,本文进一步总结了近年来研究较为透彻的两种药用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黄花蒿Artemisia annua)中bHLH基因家族及其成员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药用植物bHLH基因家族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并为药用植物的分子育种、拟境栽培等工作的开展以及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乳酸菌抗氧化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赵佳, 赵飞燕, 沈馨, 高广琦, 孙志宏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11): 182-190.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3-0603
    摘要561)   HTML26)    PDF(pc) (1205KB)(7207)    收藏

    乳酸菌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特性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绝大多数乳酸菌为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一般适合生长于无氧或含氧量低的环境中,部分乳酸菌菌株由于自身含有高活性的抗氧化酶及氧化还原系统而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特性。作为一种常见的发酵微生物,乳酸菌在食品生产中不仅具有改善风味的作用,其抗氧化作用对于延长食品的保藏期具有重要意义。同样,机体的氧化应激与许多生理、病理现象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乳酸菌在缓解相关疾病方面具有益生功能。本文对乳酸菌的氧化胁迫及其应答和防御机制、提高乳酸菌抗氧化活性的技术方法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深入了解乳酸菌的抗氧化机制以及开发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的菌株提供理论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植物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卢倩, 弭晓菊, 崔继哲
    生物技术通报    2013, 0 (8): 1-6.  
    摘要807)      PDF(pc) (1372KB)(7114)    收藏
    糖酵解、卡尔文循环是植物体供能和碳代谢的关键路径,甘油醛-3 -磷酸脱氢酶(GAPDH)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近年的研究不断揭示其作用及其调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概述GAPDH的类型与作用,着重阐述GAPDH与NAD(P)互作的特异性,PRK/GAPDH/CP12复合体及其调节和逆境胁迫下GAPDH 的应答及机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木霉菌对根结线虫和孢囊线虫防治机理研究进展
    罗宁, 焦阳, 茆振川, 李惠霞, 谢丙炎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2): 35-50.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2-0618
    摘要1683)   HTML60)    PDF(pc) (2059KB)(7068)    收藏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和孢囊线虫Heterodera spp.是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两类植物病原线虫。它们寄生于植物根部,通过巨型细胞或合胞体获取营养,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木霉菌Trichoderma spp. 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防资源。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木霉菌作为植物寄生线虫的生防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从木霉菌对根结线虫和孢囊线虫的生防机制、作用方式、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木霉菌在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及高值化技术研究进展
    翟旭航, 李霞, 元英进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37 (3): 162-174.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0-0892
    摘要1219)   HTML52)    PDF(pc) (2793KB)(6972)    收藏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资源。随着化石能源的消耗及环境的污染,以取代石化燃料为目标的由生物质向生物燃料的转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木质纤维素有很强的天然抗降解屏障,需先通过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等手段进行预处理,进而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转化为生物燃料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本文在总结酸碱等传统预处理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综述了各种组合预处理对这些传统预处理方法的改进,以及γ-戊内酯预处理、低共熔溶剂预处理、微生物联合体生态位预处理这些新型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木质素高值化过程中木质素的保护、解聚、改性的新方法,指出了预处理方法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不足,以期为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转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转录因子HIF-1α及其信号通路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杨梦思,周娜,王志钢,郝慧芳
    生物技术通报    2016, 32 (8): 8-13.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6.08.002
    摘要1127)   HTML    PDF(pc) (1114KB)(6799)    收藏

    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的一种转录因子,是应答缺氧应激的关键因子。HIF-1α是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的一个亚单位,受缺氧调控并调节HIF-1的活性。在缺氧条件下,HIF-1α转移到细胞核内结合HIF-1β形成有活性的HIF-1,通过与靶基因上的缺氧反应元件结合调节多种基因的转录。HIF-1α可以与上下游多种蛋白组成不同的信号通路,介导低氧信号,调控细胞产生一系列对缺氧的代偿反应,在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对转录因子HIF-1α及其信号通路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HIF-1α在动物生长发育、炎症和肿瘤中的研究概况,并进行了展望,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生物医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玉米产量性状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和育种应用
    张道磊, 甘雨军, 乐亮, 普莉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8): 31-42.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3-0378
    摘要2304)   HTML27)    PDF(pc) (1928KB)(6726)    收藏

    作物表型的多样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表观遗传变异可以通过表观修饰调控基因表达来控制作物性状及胁迫响应,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叶夹角、根系等株型因素。此外,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种质资源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作物中主要的表观调控方式包括组蛋白修饰、DNA修饰、RNA修饰、非编码RNA及染色质重构。本综述重点总结了表观遗传修饰对玉米主要产量性状的调控机制及表观遗传变化在作物品种改良中的重要性,并结合表观遗传编辑技术提出了提高玉米产量的表观育种新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机器学习方法在酶定向进化中的应用进展
    王慕镪, 陈琦, 马薇, 李春秀, 欧阳鹏飞, 许建和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4): 38-48.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2-0724
    摘要1052)   HTML85)    PDF(pc) (6574KB)(6722)    收藏

    定向进化法通过模拟自然界的进化过程,可提高酶的进化速度,成为酶分子改造的关键技术。定向进化在生物催化以及药物设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突变的随机性所产生的数量庞大的突变体,使得实验筛选的能力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新兴技术也发展成为生物催化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其中,机器学习是一种统计学习的方法,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获得序列/结构到酶功能的映射,为提高酶分子工程的效率提供帮助。本文综述了机器学习模型中所涉及的数据处理、描述符和算法等内容,重点叙述了机器学习方法在酶工程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随着机器学习算法和应用技术的进步,有望提出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模型,助力新酶筛选与生物催化剂的精准设计改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解脂耶氏酵母细胞工厂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何思成, 张紫瑗, 韩雨晴, 苗琳, 张翠英, 于爱群
    生物技术通报    2024, 40 (1): 72-85.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3-0657
    摘要1304)   HTML24)    PDF(pc) (1398KB)(6715)    收藏

    多不饱和脂肪酸属直链脂肪酸,是机体生物膜的关键结构组分,它可以调控糖脂代谢及激素代谢,具有促进发育、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疾病等多种益生功能,对机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食品、医药和饲料等多个领域均表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市场需求持续上升。与传统的海洋生物提取法相比,微生物合成法具有生产周期短、工艺简单、对环境友好等优势,近年来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微生物油脂逐渐成为科学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解脂耶氏酵母作为一种非常规产油酵母,因其具备高产油脂和脂肪酸的天然能力,因此成为了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首选底盘细胞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及其天然合成途径;然后总结归纳了当前利用代谢工程策略改造解脂耶氏酵母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现状;最后对利用解脂耶氏酵母细胞工厂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期望为未来高效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微生物细胞工厂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与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进展
    解增言;林俊华;谭军;舒坤贤;
      
    摘要1516)      PDF(pc) (259KB)(6677)    收藏
    DNA测序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从1977年第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经过30多年的发展,DNA测序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以高通量为特点的第二代测序技术逐步成熟并商业化,以单分子测序为特点的第三代测序技术也已经出现。介绍每一代测序技术的特点,并重点介绍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及其应用。展望新的测序技术对于未来生物学研究及人们自身健康与人类疾病等方面研究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植物AP2/ERF转录因子家族的研究进展
    张麒, 陈静, 李俐, 赵明珠, 张美萍, 王义
    生物技术通报    2018, 34 (8): 1-7.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1142
    摘要1589)   HTML    PDF(pc) (1114KB)(6661)    收藏
    作为植物最大转录因子家族之一,AP2/ERF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并因其在基因育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倍受关注。AP2/ERF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至少含有一段60个左右氨基酸构成的AP2保守结构域,根据结构域的数量和识别序列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AP2、ERF、DREB、RAV和Soloist 5个亚家族,且在拟南芥、水稻、玉米和番茄等植物中,AP2/ERF转录因子及其各个亚家族成员的数量各不相同。研究发现,AP2/ERF转录因子可通过响应乙烯、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调节从而直接或间接参与种子发育过程、花和果实等器官的形态建成等植物发育的多个进程;除了初生代谢,AP2/ERF转录因子还在植物次生代谢尤其是在调控药用植物主要药用活性成分(如青蒿素、紫杉醇和木质素)合成方面效果显著。同时,有报道称拟南芥AP2/ERF基因具有正向调节抗灰霉病的功能,一些AP2/ERF基因也被报道在植物应对高盐、干旱、缺氧、低温等非生物胁迫方面具重要功能;另外,AP2/ERF类转录因子还参与了乙烯等介导的非生物信号传导。介绍AP2/ERF转录因子的结构分类特征、在不同植物中的数量分布,并阐述其在植物发育、次生代谢、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和信号传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培育出兼具高产、抗病的实用型转基因作物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芽胞杆菌代谢产物防治三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王伟宸, 赵进, 黄薇颐, 郭芯竹, 李婉颖, 张卓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3): 59-68.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2-1315
    摘要1903)   HTML23)    PDF(pc) (1140KB)(6582)    收藏

    植物病原真菌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使用生物制剂防治病原真菌被认为是更安全和可持续的方式。芽胞杆菌能产生多种抗真菌活性物质(脂肽、细菌素和酶等),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防菌。基于芽胞杆菌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物防治剂,可有效防治植物病原真菌,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聚焦于芽胞杆菌代谢产物的生物防治潜力及其对抗3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稻瘟菌、尖孢镰刀菌、灰葡萄孢菌)的拮抗属性和机理研究等,通过调研近年来已发表的芽胞杆菌代谢产物抗菌的相关文献,对几种重要的芽胞杆菌代谢产物进行介绍,并总结了芽胞杆菌代谢产物对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效果及其机制,同时对芽胞杆菌代谢产物对病原真菌的壁膜损伤、抑制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以及竞争性结合真菌DNA等机制的研究手段和效果进行了总结,期望为今后芽胞杆菌类生防制剂的制备和应用提供指导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嗜热链球菌的特性与应用研究进展
    田辉, 梁宏彰, 霍贵成, Evivie Smith Etareri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31 (9): 38-48.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5.09.006
    摘要718)   HTML    PDF(pc) (1191KB)(6467)    收藏
    嗜热链球菌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用乳酸菌,广泛应用于发酵乳制品生产。近年来,对嗜热链球菌的研究已不仅仅停留于应用方面,而有关该菌基因组学等深层次特性机理的研究越来越多,对嗜热链球菌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综述了嗜热链球菌的认定和应用、基因组学特征、发酵特性、噬菌体防御和共生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现代生物技术在嗜热链球菌特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茉莉酸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的研究进展
    孙雨桐, 刘德帅, 齐迅, 冯美, 黄栩筝, 姚文孔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11): 99-109.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3-0323
    摘要1882)   HTML51)    PDF(pc) (2301KB)(6459)    收藏

    植物作为不可移动的生物,感知外界刺激通过改变自身信号转导对其做出反应。植物激素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在植物应对不同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中发挥作用,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茉莉酸是植物体内的重要激素之一,目前它的合成途径、生理作用等已有大量研究,但对其感知环境变化并做出反应的信号转导途径以及与其他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还有空白之处。本文主要阐述茉莉酸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应答及其与其他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信号肽策略提高外源蛋白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
    苗华彪, 曹艳, 杨梦瀚, 黄遵锡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37 (6): 259-271.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0-1255
    摘要1132)   HTML41)    PDF(pc) (1658KB)(6410)    收藏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作为一种重要的原核表达宿主菌,具有蛋白分泌能力强、遗传背景清晰、无密码子偏好性、生长迅速和非致病性等优点,一直都是外源蛋白表达优选的模式菌株。信号肽(signal peptide)是一段存在于前体蛋白N-端的短肽链,其功能在于引导和调节前体蛋白的折叠,在蛋白转移和分泌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利用枯草芽孢杆菌信号肽,针对不同外源蛋白的高效分泌暂无规律性可寻。为此,从枯草芽孢杆菌信号肽的结构特点、分类、转运途径和应用方式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筛选外源蛋白在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中的最适信号肽提供一定的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植物基因上游开放阅读框的研究进展
    薛皦, 朱庆锋, 冯彦钊, 陈沛, 刘文华, 张爱霞, 刘勤坚, 张琪, 于洋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4): 157-165.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2-0832
    摘要681)   HTML29)    PDF(pc) (3361KB)(6364)    收藏

    上游开放阅读框(upstream open reading frame, uORF)是一类能够精确控制蛋白质翻译的mRNA元件,位于mRNA的5'端前导区,主要通过抑制翻译起始来调节下游主体开放阅读框(main open reading frame, mORF)的翻译。目前对植物uORF的预测和鉴定主要集中于生物信息学和翻译组学鉴定技术。植物uORF广泛参与调节生长发育、营养代谢、抗病免疫等多个生命活动过程。本文对植物uORF的分类、功能机制、预测和鉴定方法、植物规避uORF的方式以及植物uORF的工程应用等进行综述归纳,旨在更系统和深入地理解植物uORF的功能与机制,并为uORF应用于作物分子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信号肽及其在蛋白质表达中的应用
    韦雪芳;王冬梅;刘思;周鹏;
      
    摘要716)      PDF(pc) (148KB)(6336)    收藏
    分子生物学研究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其中心任务是更多地关注基因组表达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由于基因功能最终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实现,因此,要了解基因组全部功能活动,最终也必须回到蛋白质上。另外,在菌株、培养和发酵等逐渐成熟的条件下,构建高效的表达载体以提高外源蛋白质的表达量是降低工业化生产成本的关键。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信号肽对蛋白质的定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信号肽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就信号肽的结构和功能,信号肽的捕获方法及其在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外源蛋白质的应用做一些介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空间分辨代谢组学进展和挑战
    殷志斌, 黄文洁, 伍欣宙, 晏石娟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37 (1): 32-51.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0-1374
    摘要1570)   HTML75)    PDF(pc) (2322KB)(6327)    收藏

    空间分辨代谢组学即整合质谱成像和代谢组学技术,对动/植物组织和细胞中内/外源性代谢物的种类、含量和差异性空间分布进行精准测定。质谱成像技术因其具有无标记、非特异、高灵敏度、高化学覆盖、元素/分子同时检测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组织中各类代谢物、多肽和蛋白的时空分布研究。首先介绍了代谢组学和质谱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重点综述了空间分辨代谢组学在动物组织、植物组织和单细胞水平上的前沿应用。最后展望了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技术的现有瓶颈和未来发展方向。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是继代谢组学之后又一门新兴的分子成像组学技术,能够无标记、可视化检测动物组织中外源性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植物组织中多种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转运途径和积累规律。该技术将推动靶向药物发现、病理机制解析和动植物生长发育密切关联的空间代谢网络调控等前沿应用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Wnt信号通路与无脊椎动物天然免疫
    邹晨辰, 阮灵伟, 施泓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37 (5): 182-196.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0-1073
    摘要685)   HTML20)    PDF(pc) (1199KB)(6311)    收藏

    Wnt作为一条保守的信号通路,其在不同生物过程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相比脊椎动物,天然免疫在缺乏获得性免疫的无脊椎动物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Wnt信号通路在脊椎动物免疫中的功能被逐渐挖掘,其在无脊椎动物天然免疫中的作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对Wnt信号通路及其在无脊椎动物天然免疫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综述,旨为无脊椎动物的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抗真菌肽研究进展
    王志新, 鲁雷震, 周景波, 封成玲, 贾紫伟, 宁亚维, 贾英民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37 (3): 206-218.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0-0707
    摘要784)   HTML26)    PDF(pc) (2340KB)(6298)    收藏

    有害真菌已造成植物真菌病害、食物污染和人类真菌感染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危害,且其逐渐增加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导致真菌防治日益困难。传统的合成类抗真菌药物具有药物残留和毒副作用,已不能满足需求,作为生物机体天然防御分子的抗真菌肽已成为应对真菌危害及耐药性的重要研究对象。抗真菌肽能够抑制有害真菌,具有高效、广谱、安全的特性,且其独特的抑菌机理解决了真菌耐药性的问题,在真菌防治中逐渐受到关注。基于此,主要从真菌的危害以及抗真菌肽的来源、分离纯化方法、抑菌机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为抗真菌肽的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胆汁酸生理功能及其与肠道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
    熊淑琪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 (4): 187-200.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2-0931
    摘要769)   HTML32)    PDF(pc) (2423KB)(6298)    收藏

    胆汁酸(bile acids, BAs)是由胆固醇代谢产生的,在肝脏中胆固醇转化为初级胆汁酸,进入肠道后又经肠道菌群代谢为次级胆汁酸,并通过肠肝循环在体内维持稳态。胆汁酸分子既有亲水端又有亲脂端的结构,可发挥洗涤剂的作用,有助于溶解和吸收膳食中的脂类及脂溶性维生素等,这也使得胆汁酸具有一定的抗菌特性。胆汁酸与肠道菌群的互作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的生理功能上,而且肠道细菌的组成及数量也调控着胆汁酸代谢,并通过激活不同的受体信号调节糖脂代谢、能量代谢以及免疫炎症反应等。本文综述了胆汁酸的代谢过程及其如何通过FXR、TGR5等受体信号调控宿主生理功能等,为后续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来维护动物健康、促进畜禽生产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