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酶法制备海洋活性肽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张岩;吴燕燕;李来好;杨贤庆;宫晓静;
      
    摘要509)      PDF(pc) (251KB)(50096)    收藏
    海洋生物活性肽(Marine biological active peptide)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具有优化机体代谢环境、有益于机体健康的一类多肽。酶法制备海洋生物活性肽是目前最常用的制备方法,是通过适当的蛋白酶水解海洋生物蛋白来制备生物活性肽的一种方法。海洋生物活性肽在降血压、抗氧化、抗凝血及抗菌等方面效果显著,对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巨大潜力。介绍海洋生物活性肽在酶解制备及其生物学功能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海洋活性多肽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新疆蜂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槲皮素和白杨素含量测定
    布威海丽且姆阿巴拜科日, 木塔力甫艾买提, 阿米尼姑丽买买提, 尼砸木艾海提, 依米提热合曼
    生物技术通报    2013, 0 (2): 163-171.  
    摘要427)      PDF(pc) (2778KB)(49811)    收藏
    旨在探讨新疆伊犁蜂胶和库车蜂胶不同溶剂提取物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抗油脂过氧化力的作用,并测定新疆伊犁蜂胶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槲皮素和白杨素的含量。处理原蜂胶,以4 种溶剂提取蜂胶,用DPPH 自由基法和抗亚油酸过氧化法对新疆伊犁蜂胶和库车蜂胶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以70% 乙醇和甲醇作为提取溶剂从新疆伊犁蜂胶中提取槲皮素和白杨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所提取的槲皮素和白杨素进行含量测定,测定波长分别为370 nm 和268 nm。结果显示,对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在蜂胶不同提取物和不同浓度之间则有差异,部分试验组的清除能力优于同浓度的茶多酚;对亚油酸均有抗氧化活性,其中伊犁蜂胶抗亚油酸过氧化活性较好。在乙醇提取液里槲皮素的含量最低,为2.2950 mg/g,而在经脱脂的甲醇提取液里其含量最高,为2.8150 mg/g ;在甲醇提取液里白杨素的含量最低,为60.72 mg/g,而在经脱脂的甲醇提取液里其含量最高,为74.37 mg/g。伊犁和库车蜂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DPPH 自由基法是一种快速、灵敏、简便的方法,结果表明,新疆产蜂胶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经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分析结果表明,活性成分槲皮素和白杨素从新疆伊犁蜂胶样品中可被检测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转录组与RNA-Seq 技术
    张春兰, 秦孜娟, 王桂芝, 纪志宾, 王建民
    生物技术通报    2012, 0 (12): 51-56.  
    摘要1203)      PDF(pc) (1420KB)(8146)    收藏
    转录组是特定细胞或组织在特定时间或状态下转录出来的所有RNA 的集合。通过对转录组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体的基因表达、研究结构变异及发现新基因等。转录组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平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内容也在逐渐完善。RNA-Seq 作为一种新的转录组研究手段,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能够更为快速、准确地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生物体转录信息。主要比较近年来转录组研究的几种方法和几种RNA-Seq 的研究平台,并着重介绍RNA-Seq 的原理、用途、步骤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等内容,为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进展
    解增言;林俊华;谭军;舒坤贤;
      
    摘要1302)      PDF(pc) (259KB)(6435)    收藏
    DNA测序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从1977年第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经过30多年的发展,DNA测序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以高通量为特点的第二代测序技术逐步成熟并商业化,以单分子测序为特点的第三代测序技术也已经出现。介绍每一代测序技术的特点,并重点介绍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及其应用。展望新的测序技术对于未来生物学研究及人们自身健康与人类疾病等方面研究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肿瘤生物信息学数据库
    杨健, 蔡浩洋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31 (11): 89-101.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5.11.010
    摘要976)   HTML    PDF(pc) (1223KB)(5783)    收藏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高通量检测技术迅速发展,成为肿瘤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使得与肿瘤相关的组学数据迅速积累。这些数据对于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海量生物学数据的管理和挖掘已经成为癌症研究的基础与重要方向。主要介绍人类肿瘤研究中经常用到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包括综合性数据库、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表观遗传组数据库等。在总结国内外肿瘤数据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目前数据库开发存在的问题,旨为现有的研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信号肽及其在蛋白质表达中的应用
    韦雪芳;王冬梅;刘思;周鹏;
      
    摘要454)      PDF(pc) (148KB)(5323)    收藏
    分子生物学研究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其中心任务是更多地关注基因组表达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由于基因功能最终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实现,因此,要了解基因组全部功能活动,最终也必须回到蛋白质上。另外,在菌株、培养和发酵等逐渐成熟的条件下,构建高效的表达载体以提高外源蛋白质的表达量是降低工业化生产成本的关键。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信号肽对蛋白质的定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信号肽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就信号肽的结构和功能,信号肽的捕获方法及其在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外源蛋白质的应用做一些介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糖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分析方法
    武金霞;赵晓瑜
      
    摘要239)      PDF(pc) (647KB)(4565)    收藏
    综述了糖蛋白研究的重要意义、糖肽键的主要类型、糖链的主要类型、糖蛋白结构研究的一般策略及结构分析的最新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及展望
    朱文钏;孔繁德;林祥梅;徐淑菲;吴德峰;韩雪清;吴绍强;
      
    摘要506)      PDF(pc) (311KB)(4527)    收藏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继三大标记技术(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和酶)后发展起来的固相标记免疫测定技术。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新型免疫标记技术。近年来,该技术在医学、动植物检疫、食品安全监督等各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从胶体金技术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标记技术、应用现状及其优点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并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萜类化合物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孙丽超, 李淑英, 王凤忠, 辛凤姣
    生物技术通报    2017, 33 (1): 64-75.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1.007
    摘要1008)   HTML    PDF(pc) (1825KB)(4279)    收藏
    萜类化合物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天然产物,具有抗癌、抗过敏等多种生物活性,在食品、日化、医疗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功能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萜类的合成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萜类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目前,已经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出萜类高产的酵母工程菌株,实现了多种目标产物的高效生产,有效提高了萜类的总体生产水平。因此,采用合成生物学策略合成萜类化合物,有望成为植物源萜类生产的有效技术手段。首先介绍了合成生物学概念,进而总结了植物源萜类的重要功能和应用领域,并简述了不同萜类的合成途径,归纳了现有的萜类生产方式,然后深入探讨了萜类生物合成的设计策略,最后以几种常见的萜类为例,详细论述了不同萜类的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SPR技术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黄汉昌;姜招峰;朱宏吉;
      
    摘要276)      PDF(pc) (286KB)(4261)    收藏
    生物分子的活性功能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了解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及揭示生命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的分析分子相互作用(BIA)的技术是新型的生物传感技术,其无需标、能实时跟踪检测生物分子间结合、解离的整个过程,通过分析传感图谱获取分子相互作用的模式和动力学常数等方面的信息。SPR是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强有力工具,SPR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并且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概述了SPR技术原理、分析方法及其评述了其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研究进展
    尹稳,伏旭,李平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30 (1): 32-38.  
    摘要1145)      PDF(pc) (1201KB)(4154)    收藏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是一门大规模、高通量、系统化的研究某一类型细胞、组织或体液中的所有蛋白质组成#br#及其功能的新兴学科。虽然基因决定蛋白质的水平,但是基因表达的水平并不能代表细胞内活性蛋白的水平,蛋白质组学分析是#br#对蛋白质翻译和修饰水平等研究的一种补充,是全面了解基因组表达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的发展极大地#br#推动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使其在各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br#最后对蛋白质组学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植物体内活性氧的研究及其在植物抗逆方面的应用
    薛鑫,张芊,吴金霞,
    生物技术通报    2013, 29 (10): 6-11.  
    摘要848)      PDF(pc) (1177KB)(4140)    收藏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是植物有氧代谢的副产物,同时环境胁迫也会使植物细胞中积累大量的活性氧。低浓度的活性氧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存在,诱导防御基因的表达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反应。当逆境胁迫迫使植物细胞中产生大量活性氧时,就会导致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及其他组分受损,阻碍植物的正常代谢和生长,甚至死亡。植物体内存在活性氧清除机制,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维持活性氧的平衡。研究表明,利用植物体内自身的活性氧清除机制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对当前植物活性氧的研究动态进行概述,同时对植物活性氧清除机制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丁酸梭菌的研究应用进展
    张善亭, 史燕, 张淑丽, 王海宽
    生物技术通报    2013, 29 (9): 27-33.  
    摘要684)      PDF(pc) (1194KB)(4099)    收藏
    丁酸梭菌是从健康人和动物肠道中分离出的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因其能够产生芽孢的益生功能被广泛的研究。丁酸梭菌作为新一代芽孢益生菌制剂,较非芽胞益生菌制剂具有耐热、耐酸和耐多种抗生素等生物学特性,能对宿主产生各种健康作用。如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稳定胃肠道功能、产生益生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及促进动物生长等,具有更好的应用发展前景。主要对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发酵工艺及其在临床与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丁酸梭菌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植物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卢倩, 弭晓菊, 崔继哲
    生物技术通报    2013, 0 (8): 1-6.  
    摘要629)      PDF(pc) (1372KB)(3921)    收藏
    糖酵解、卡尔文循环是植物体供能和碳代谢的关键路径,甘油醛-3 -磷酸脱氢酶(GAPDH)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近年的研究不断揭示其作用及其调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概述GAPDH的类型与作用,着重阐述GAPDH与NAD(P)互作的特异性,PRK/GAPDH/CP12复合体及其调节和逆境胁迫下GAPDH 的应答及机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溶菌酶的活性测定方法
    洪潇;余若黔
      
    摘要297)      PDF(pc) (499KB)(3921)    收藏
    溶菌酶是一种与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有关的非特异防御机制 ,参与机体的免疫作用 ,测定溶菌酶活性值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国内外目前采用比浊法 ,琼脂板扩散法 ,比色测定法 ,琼脂火箭糖电泳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前两种方法较为常用 ,但干扰因素多 ,实验结果的重现性差 ;比色法操作简单但误差较大。以琼脂火箭糖电泳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效果最为理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植物类萜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马靓;丁鹏;杨广笑;何光源;
      
    摘要486)      PDF(pc) (917KB)(3889)    收藏
    萜类化合物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代谢产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中的萜类化合物有两条合成途径:甲羟戊酸途径和5-磷酸脱氧木酮糖/2C-甲基4-磷酸-4D-赤藓糖醇途径。这两条途径中都存在一系列调控萜类化合物生成、结构和功能各异的酶,其中关键酶的作用决定了下游萜类化合物的产量。植物类萜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以及该途径中关键酶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生物学领域的一大热点。综述了植物类萜生物合成途径和参与该途径的关键酶及其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及其启动子研究进展
    余小霞, 田健, 刘晓青, 伍宁丰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31 (2): 35-44.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5.02.005
    摘要597)   HTML    PDF(pc) (1414KB)(3835)    收藏
    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其具有非致病性、分泌蛋白能力强的特性和良好的发酵基础及生产技术,是目前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和分泌外源蛋白的理想宿主,成为原核表达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模式菌株。而实现外源蛋白的高效表达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使用强并可控制的启动子。目前,枯草芽孢杆菌中常用的启动子为组成型、诱导物诱导型、时期特异性及自诱导型。详细介绍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以及其常用启动子的优缺点,并对克隆新的启动子的方法做了总结,旨为完善枯草表达系统和工业生产外源蛋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原理及研究进展
    潘孝明 ,梁兴国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30 (12): 47-54.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08
    摘要546)      PDF(pc) (2031KB)(3758)    收藏
    DNA 芯片及下一代测序等高通量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但此时样品数量与 质量往往是制约研究进行的重要因素,全基因组扩增技术(Whole genome amplification, WGA)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其可使极 微量目标基因组 DNA 同时得到扩增从而提供满足高通量分析研究所需的起始材料。高效可靠的全基因组扩增技术使基于单细胞水 平的大规模全基因组分析成为现实,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全基因组扩增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过去常用的以及近期发 展的全基因组扩增技术进行了概述,阐明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从原理上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全基因组扩 增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陆地棉果枝夹角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马麒, 李吉莲, 徐守振, 陈红, 刘文豪, 宁新柱, 林海
    生物技术通报    2022, 38 (10): 148-158.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1-1606
    摘要374)   HTML6)    PDF(pc) (3670KB)(3617)    收藏

    棉花株型结构与栽培模式、机采效率和产量紧密相关,而果枝夹角(fruit branch angle,FBA)是决定棉花株型结构的关键因子之一。探明陆地棉果枝夹角的遗传规律,可为棉花株型遗传育种提供重要指导。本研究以418份不同来源的陆地棉种质资源组成的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显量角器测定果枝夹角大小,开展棉株不同部位果枝夹角的变异度、相关性分析,以及自然群体在不同生态环境下果枝夹角的表型描述统计分析。并以筛选出的果枝夹角极端差异亲本构建的四世代联合群体(P1、P2、F1、F2)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4个世代群体的果枝夹角表型性状进行多世代联合遗传分析,并估测主基因遗传效应与遗传率。表型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陆地棉自然群体果枝夹角变异系数相对较小,4个环境下的平均变异系数为5.63%,中部果枝(基部起第4-6台)夹角最能够代表陆地棉整株的果枝夹角水平。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表明,控制果枝夹角性状的最佳模型为2对等加性主基因模型,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3.65,遗传率为90.22%。这说明陆地棉果枝夹角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且主基因遗传率较高。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陆地棉果枝夹角性状的遗传规律,对于陆地棉果枝夹角的分子遗传解析及株型遗传育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绵羊cdh1基因cDNA全编码区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胡甜园;白音巴图;罗奋华;吴应积;
      
    摘要261)      PDF(pc) (1853KB)(3612)    收藏
    在哺乳动物成体睾丸中,精子发生的过程开始于未分化的A型精原细胞的干细胞群。目前已有报道在小鼠未分化的A型精原细胞中特异性表达钙依赖性跨膜黏着蛋白基因(cdh1),但绵羊的cdh1基因全序列未见报道。为了更好地研究绵羊精原干细胞的特性,根据已报道的其他物种的cdh1基因的cDNA保守区设计引物,从成年蒙古绵羊睾丸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和分子克隆方法克隆了蒙古绵羊cdh1基因cDNA全编码区。DNA序列测定结果与牛的核苷酸序列比对,同源性为96.5%,说明该基因在进化上是高度保守的。这为制备绵羊CDH1的抗体奠定了基础,并且为绵羊精原干细胞的分子水平鉴定提供了研究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16S rRNA测序技术在肠道微生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东萍, 郭明璋, 许文涛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31 (2): 71-77.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5.02.010
    摘要441)   HTML    PDF(pc) (1090KB)(3597)    收藏
    16S rRNA测序是高通量测序依赖的肠道微生物研究方法之一,该方法可以对肠道微生物中的所有菌种进行精确定量,因此正逐渐成为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种丰度变化的主流。肠道微生物16S rRNA测序的应用过程中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一是如何根据需要选择测序方案;二是面对高通量测序得到的海量数据,如何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得到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结果。从测序平台、测序片段、测序数据量的选择3个方面讨论了如何选择测序方案,并从序列聚类与注释、群落结构分析、关键分类单位的筛选与功能分析等方面对目前常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以gfp为报告基因研究蛋白亚细胞定位
    夏玉凤;
      
    摘要302)      PDF(pc) (417KB)(3517)    收藏
    以gfp作为报告基因研究了烟草中蛋白亚细胞定位。就表达系统选择、蛋白亚细胞定位软件分析、载体构造、材料选择等问题作一简要总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植物中的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研究进展
    姜珊珊, 张丹, 孔祥培, 周严, 李德全
    生物技术通报    2013, 0 (6): 12-19.  
    摘要351)      PDF(pc) (1634KB)(3503)    收藏
    Ca2+是植物中重要的第二信使, 细胞中的钙信号经钙传感蛋白(CaMs、CaMLs、CBLs和CDPKs) 传递到下游组分(转录因子, NADPH氧化酶基因等) , 引起相关基因的表达, 使植物对生物或非生物胁迫作出响应。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s) 是在植物及原生动物中发现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在Ca2+介导的信号途径中起重要作用。CDPKs是由多基因家族编码, 分属4个亚家族, 各亚族成员具有相同或不同的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底物特异性、功能各异或冗余等特性。综述CDPKs的结构特征、表达模式、定位、调控、体内外底物、抑制剂, 以及在响应生物及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旨在探讨CDPKs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因组学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张雁明, 邢国芳, 刘美桃, 刘晓东, 韩渊怀
    生物技术通报    2013, 0 (6): 1-6.  
    摘要793)      PDF(pc) (1355KB)(3477)    收藏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 是利用全基因组范围内筛选出高密度的分子标记对所研究的群体进行扫描, 分析扫描得出的分子标记数据与表型性状之间关联关系的方法。GWAS的出现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基因组学掀开了新的一页, 目前主要应用于人类疾病复杂性状的分析, 已鉴定出大量与人类复杂疾病或数量性状相关的遗传变异, 成为研究人类基因组学的关键手段。在植物基因组中的研究应用虽刚刚起步, 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应用GWAS发掘植物复杂数量性状基因、为植物分子育种提供依据已成为国际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热点。然而, GWAS的结果还存在一些问题, 并非早期预测和想象的那样简单。现针对GWAS的特点, 对其在人类基因组和植物基因组中的应用及其未来发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CRISPR-Cas介导的基因编辑工具
    左其生, 李东, 张亚妮, 李碧春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30 (7): 37-43.  
    摘要321)      PDF(pc) (1655KB)(3380)    收藏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CRISPR-Cas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改造, CRISPR-Cas系统已成为一项新的基因靶向修饰技术, 能够定向对靶基因进行定向沉默, 目前该项技术已经成功地用于HEK293、小鼠及斑马鱼的细胞并产生了稳定的基因敲除细胞株, 在小鼠、果蝇等模式动物上成功构建了基因敲除模型。CRISPR-Cas以其设计简单, 耗时短、效率高等优点使其成为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基因靶向敲除技术。就CRISPR-Cas的发现、结构、作用机理以及Cas9/gRNA目前的一些应用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张倩;杨振;张艳贞;王爱丽;安学丽;晏月明;
      
    摘要264)      PDF(pc) (834KB)(3339)    收藏
    蛋白质糖基化是一种重要的翻译后修饰,它参与和调控生物体的许多生命活动。随着蛋白质组技术的不断发展,蛋白质糖基化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介绍了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并综述了最近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细菌蛋白分泌途径的研究进展
    訾祯祯;杨志伟;
      
    摘要209)      PDF(pc) (1160KB)(3205)    收藏
    蛋白质分泌对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革兰氏阴性菌中,蛋白质分泌包括两步和一步分泌途径,主要涉及Sec、SRP和Tat途径。近年来发现I-VI型途径也参与胞内蛋白质转运。主要介绍革兰氏阴性菌蛋白分泌的机制及生理意义。对于细菌蛋白分泌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细菌蛋白质分泌工程和病原微生物的防治带来有益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莠去津降解菌泛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分析
    王娅丽, 朱姗姗, 杨峰山, 马玉堃, 付海燕, 刘春光
    生物技术通报    2019, 35 (7): 90-99.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9-0360
    摘要570)   HTML    PDF(pc) (3477KB)(3200)    收藏
    Arthrobacter aurescens TC1和Pseudomonas sp. ADP是目前莠去津降解菌的模式菌株,筛选出Microbacterium sp. HBT4,旨在挖掘这3株不同种属细菌基因组间生物学信息的异同,并预测重要基因。通过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平台采用DNA小文库制备和测序技术,进行了泛基因组测序,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基因组组分分析、基因功能注释、基因间变异检测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将分离得到的微杆菌HBT4与模式菌株进行核苷酸组成、共线性及菌株间变异差异分析。得到该菌株基因组大小约为3.53 Mb,预测到菌株HBT4编码基因3 397个、重复序列含量为1.33%、非编码RNA 63个,通用数据库基因功能注释共3 324个,专用数据库基因功能注释共1 149个,通过菌株间差异变异分析发现SNP、Small InDel和水平转移基因,未发现结构变异基因,获得该菌株特有基因中GO注释到的基因在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进程中的数量和比例,从KEGG 代谢通路富集图中发现特有基因编码的二氢硫基赖氨酸残基琥珀酰转移酶位于三羧酸循环中α-酮戊二酸和琥珀酰辅酶A的代谢通路之间。获得3个菌株核心基因组与非必需基因组比例分布、系统进化树和共线性关系,发现三者之间共有基因家族986个、菌株HBT4特有基因家族1 171个。得到的菌株HBT4与两株模式菌株相比,其基因家族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较大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杨晓玲;施苏华;唐恬;
      
    摘要369)      PDF(pc) (246KB)(3176)    收藏
    Sanger测序的提出给人类破译遗传密码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而近几年飞速发展起来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无论在成本还是效率上,都对传统测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千元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公布更是加快了测序研发的进程。通过下一代测序技术,科学家不仅能够绘制出各个物种的基因组图谱,还能探讨不同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差异以及不同物种之间或者物种之内的序列差异,进而为传统生物学以及医学研究开辟新的视角。与此同时,随着各大测序平台的不断改进,普通实验室都有能力承担此类大型测序项目。就目前正在发展的几种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了综合阐述,并比较了各种测序技术的优缺点,最后对其应用领域作了简单介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周秋香, 余晓斌, 涂国全, 王强, 胡文军, 李汉广
    生物技术通报    2013, 0 (1): 49-55.  
    摘要431)      PDF(pc) (1232KB)(3148)    收藏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研究生物体代谢物的变化来认识生命体的生理与生化状态,从而找出其中隐藏的规律。对代谢组学的含义,研究任务进行介绍;综述代谢组学的产生和技术平台及其在植物、微生物、疾病诊断及毒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并对代谢组学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评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MicroRNA的结构、生物合成及功能
    周冬根;罗玉萍;李思光
      
    摘要266)      PDF(pc) (1502KB)(3113)    收藏
    MicroRNA是真核生物中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的非编码小分子RNA。成熟的microRNA是由较长的可折叠形成发夹结构的前体转录物经过Dicer酶或类似Dicer酶的内切核酸酶加工而来。MicroRNA基因存在于基因组的基因间隔区或者内含子当中。这些小分子RNA通过碱基配对与靶mRNA序列的3′非翻译区或编码区结合以调控基因的表达。它们呈现出组织特异性或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特征。MicroRNA具有调节细胞增殖、死亡、神经细胞分化、个体发育等生物学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从宏转录组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马述, 刘虎虎, 田云, 卢向阳
    生物技术通报    2012, 0 (12): 46-50.  
    摘要469)      PDF(pc) (1362KB)(3069)    收藏
    宏转录组学是一门在整体水平上研究某一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群体生物全部基因组转录情况以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学科。简要概述宏转录组学的产生、研究策略及其应用情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赵江华, 房欢, 张大伟
    生物技术通报    2020, 36 (11): 141-147.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0-0475
    摘要895)   HTML41)    PDF(pc) (1082KB)(3056)    收藏

    微生物能够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次级代谢产物,这些次级代谢产物在医疗、农业和食品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测序技术的发展为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作工具。近年来,对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越来越多。传统的方法已经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对微生物进行分子水平的操作将会是新的方向,如对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调控。综述了新发现的次级代谢产物、提高次级代谢产物产量的策略,通过运用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异源表达、核糖体工程、表观遗传调控、代谢调控以及调控转录翻译水平等方法,挖掘新的次级代谢产物、提高次级代谢产物产量,旨在为新药的挖掘提供了突破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粘附斑激酶(FAK)及其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李树裕;王志钢;
      
    摘要291)      PDF(pc) (523KB)(3036)    收藏
    粘附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类胞质非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属于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超家族,因而也称为PTKⅡ。FAK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胞内外信号出入的中枢,介导多条信号通路。FAK可以整合来自整合素、生长因子以及机械刺激等的信号,激活胞内PI3K/Akt、Ras/MAPK等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生长。FAK还与胚胎发育、肿瘤发生与迁移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制备高效大肠杆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和电转化条件的研究
    朱森康;黄磊;李燕飞;钟卫鸿;徐志南;
      
    摘要419)      PDF(pc) (259KB)(2939)    收藏
    旨在建立一种高效大肠杆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方法,研究了摇瓶装液量,菌体生长阶段,转化电场强度,转化后复苏时间以及感受态细胞存放时间等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装液量为400 mL/2 L,菌体在OD600值为0.452时收集所制备的感受态细胞,在电场强度12.5 kV/cm条件下电击5 ms,转化后复苏时间2 h,转化效率可达到1010CFU/μg DNA。此条件下制备的感受态细胞转化效率高,质量稳定,重复性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普通野生稻miR160f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杨松楠,王姣,陈宗祥,田新杰,张静文,龙艳,裴新梧,袁潜华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30 (11): 114-118.  
    摘要323)      PDF(pc) (1780KB)(2920)    收藏
    MicroRNAs是一类在调节基因转录后表达中起重要作用的非编码RNA。miR160通过调节生长素响应因子(ARF)参与根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从而影响根的发育。克隆了普通野生稻miR160f基因,并将其转入拟南芥中鉴定功能。结果表明,过表达miR160f的拟南芥莲座叶的数量减少,抽薹时间缩短,开花的时间提前。qPCR检测显示miR160f的靶基因ARF10、ARF16及ARF17在过表达拟南芥植株中的表达下调,而ARF10和ARF16蛋白的缺失或减少会导致根冠细胞分化受阻、分裂失控,并导致根尖干细胞群的异位扩大,因此可以表明miR160不仅影响根的发育,还可能与水稻的开花时间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改良的蛋白质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方法研究
    饶维桥,肖伟敏,张继远,饶媛,訾金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30 (9): 58-64.  
    摘要306)      PDF(pc) (1511KB)(2892)    收藏
    旨在建立简便、经济、灵敏以及质谱兼容的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染色法,在胶体考染(BlueSilver)配方(0.12%的考马斯亮蓝G-250,10%的磷酸,10%的硫酸铵,和20%的甲醇)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凝胶固定时间与染色液中各物质用量,得到改良的染色液配方(0.1%的考马斯亮蓝G-250或R-250,5%的磷酸,5%的硫酸铵,10%的甲醇)及简便的操作步骤。试验对比结果显示,改良方法一与胶体考染相比仍保持了较高的染色灵敏度以及较好的质谱兼容性,且有机试剂使用量更少,染色深度与蛋白质量的线性关系也更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陈谋通;刘建军;
      
    摘要222)      PDF(pc) (280KB)(2892)    收藏
    随着基因组测序工程数量的增加,未知功能蛋白质测序工作也呈现指数式增长。生物学进程主要是由蛋白质执行和控制的,因此,阐明未知或已知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和从细胞水平上确定细胞机制,已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目标。目前,随着酵母[1]、果蝇[2]、线虫[3]相互作用图谱的相继完成,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和完善。综述了当前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酵母双杂交技术,GSTpull-down技术,免疫共沉淀技术和串联亲和纯化技术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各种技术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各种方法的改进,在试验中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的选择适宜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转录组与蛋白质组整合分析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蒋可人, 马峥, 郑航, 刘小军
    生物技术通报    2018, 34 (12): 50-55.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929
    摘要496)   HTML    PDF(pc) (1223KB)(2856)    收藏
    在一个有机生物体中,基因表达的主要环节包括转录和蛋白质合成,mRNA是基因表达的中间体,蛋白质是基因功能的执行体。要了解具体的基因表达调控过程,需要对mRNA和蛋白进行同步监测,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数据,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上整合分析,将两者联系起来。理论上讲,从生长条件和状态相同的细胞、组织或器官获得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数据之间应该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然而大量文献报道了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表达趋势不相关甚至负相关的情况。综述了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技术的原理、特点,转录组和蛋白组整合分析的优势,以及其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分析造成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趋势不一致的原因,为分子生物学和多组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线粒体自噬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王志舒, 谭晓荣, 刘洹洹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31 (6): 42-47.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5.06.005
    摘要310)   HTML    PDF(pc) (1088KB)(2837)    收藏
    线粒体为细胞正常生命运动提供能量和物质;然而各种因素会导致线粒体损伤,衰老及功能紊乱,它们是细胞潜在的危险因素,必需及时清除,线粒体自噬可以起到这一作用,维持细胞稳态。当细胞处于恶劣环境时,线粒体自噬可通过降解线粒体补充生命必需物质,从而度过危机维持生存。另外线粒体自噬会在某些情况下通过降解正常线粒体来维持线粒体质量和数量的平衡。不同生物中具有不同的线粒体自噬途径和机制,酵母中主要通过Atg32磷酸化调控线粒体自噬;哺乳动物中则存在分别由Parkin-PINK1、Nix、FUNDC1等不同蛋白介导的线粒体自噬调控机制;植物线粒体自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南芥,其途径及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综述了近年来酵母、动物和植物中线粒体自噬的作用机制及调控因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