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首页
期刊介绍
基本信息
期刊获奖
数据库收录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出版伦理声明
出版程序
期刊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预出版
过刊浏览
全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高级检索
E-mail Alert
RSS服务
欢迎关注《生物技术通报》新媒体
友情链接
aBIOTECH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中国科协
更多>>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06-26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与专论
植物miR390的研究进展
谢洁 ,王明 ,李青 ,潘妃 ,熊兴耀 ,秦玉芝
2018, 34(6): 1-10.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1093
摘要
(
455
)
HTML
PDF
(1462KB) (
4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croRNAs(miRNAs)是真核生物中一类非编码内源小分子RNA,它通过对靶mRNA的剪切或抑制靶mRNA的翻译来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对靶基因实施转录后水平调控,在植物器官形成、生长发育、信号转导及非生物胁迫应答等过程起重要作用。MicroRNA390(miR390)家族是一个古老的高度保守的家族,其主要的靶基因AGO7是RNA沉默复合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参与对靶miRNA的剪切,可能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侧生器官极性形成、花器官形成及胁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miR390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生长发育方面,在非生物逆境胁迫应答方面鲜有报道。综述了miR390的发现及其在植物中的类型、miR390家族的形成过程及miR390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响应重金属、干旱、盐、低温等非生物胁迫的作用,同时对miRNAs功能研究手段作了展望,有利于进一步综合了解miR390的研究概况及对miR390参与非生物胁迫的研究。
全基因组测序在重要家畜上的研究进展
李晓凯 ,王贵 ,乔贤 ,范一星 ,张磊 ,马宇浩 ,聂瑞雪 ,王瑞军 ,何利兵 ,苏蕊
2018, 34(6): 11-21.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719
摘要
(
462
)
HTML
PDF
(1109KB) (
16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主要包括通过不同测序技术和组装比对方法,获得某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物种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进行个体或群体遗传多样性、选择信号或起源进化等方面的研究。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插入和缺失(Indel)和拷贝数变异(CNV)等遗传变异作为分子标记,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已经在家畜起源进化、驯化、适应性机制、重要经济性状候选基因、群体历史动态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近几年全基因组测序在常见家畜(猪、马、牛、羊等及其近缘物种)的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全基因组测序的优势、缺点及在生产中意义。此外,对基因组测序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归纳及展望,以期为今后家畜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定位和物种起源、驯化研究提供参考。
卵泡抑素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李浩宇,贺晓云
2018, 34(6): 22-29.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991
摘要
(
586
)
HTML
PDF
(1094KB) (
7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20世纪80年代人们从猪和牛的卵泡液中发现卵泡抑素(Follistatin,FST)以来,关于FST的研究从未停止,并通过多种的体内体外实验发现了FST的多种功能作用。FST作为一种分泌型蛋白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官内,并由多种组织器官分泌,在激素调节,能量代谢,肌肉脂肪组织增殖分化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由于FST是从性腺中发现的,人们对于FST调节性激素分泌与信号传递,促进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发育研究的较为透彻,进行过多个物种的动物实验,查明其作用机制。并且FST作为TGF-β超家族(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superfamily)的抑制剂,可以特异性与其一员抑肌素(Myostatin,MST)相结合并产生拮抗作用,促进机体肌肉增殖、分化和膨大。棕色脂肪作为哺乳动物体内重要的代谢组织,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发现FST可以促进棕色脂肪分化,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并在细胞实验与小鼠实验中得到验证。对FST及其重要功能进行介绍,简要阐述了不同功能的作用机理及发展前景,旨在为日后FST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
水产动物口服疫苗的研究进展
刘世旭 ,王庆 ,方珍珍 ,常藕琴 ,曾伟伟 ,黄志斌
2018, 34(6): 30-37.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805
摘要
(
442
)
HTML
PDF
(1105KB) (
5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疫苗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水产动物对水产常见疾病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与传染,减少化学类药物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减少治理环境的经济损失。其中注射疫苗费时费力,易损伤鱼体;浸泡疫苗需要量大,易产生强应激反应;而口服疫苗能够适用于各种体型的鱼类,避免了注射和浸泡两种接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较为理想的免疫方式。目前水产口服疫苗中,聚合微球体和生物被膜制备的佐剂疫苗可使抗原成分免受各种消化酶类影响而被广泛应用,但在实际生产中的使用成本较高。通过非致病性的微生物如细菌等来表达疫苗中的抗原成分,制备而成的生物载体疫苗,使用成本低,免疫效果好,但安全性评价周期长,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有难度。综述了几种主要的水产口服疫苗的现状和关键技术,在未来的工作中应重点解决疫苗安全性、临床适用性等问题,研制出生产成本低、免疫效果好的口服疫苗。
启动子的选择及优化在酿酒酵母代谢工程中的应用
王珂雯 ,尹雪 ,王宇 ,李玉花
2018, 34(6): 38-47.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909
摘要
(
744
)
HTML
PDF
(1416KB) (
15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最简单的真核模式生物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项研究中。目前,大多数天然产物的主要生产途径是从原材料中直接提取,该方法效率较低,同时消耗了大量的生物资源,已逐渐被新兴的合成生物学方法所取代。其中通过改造酿酒酵母自身的代谢途径并加入异源代谢途径生产目标天然产物已成为一种高效的资源获取途径。通过对外源基因启动子的优化及改造,调控外源基因在宿主中的表达水平,从而协调宿主自身代谢途径,定向合成目的代谢产物是酵母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的研究热点。从构建酿酒酵母合成天然产物过程中启动子结构、类型及优化表达的方法进行了综述,为相关研究者利用酿酒酵母作为底盘细胞进行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技术与方法
SMRT测序技术及其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唐勇 ,刘旭
2018, 34(6): 48-53.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1009
摘要
(
527
)
HTML
PDF
(1417KB) (
7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为研究者深入探索微生物世界提供可能。随着以Pacific BioSciences(PacBio)公司的单分子实时测序(Single molecule real time sequencing,SMRT)为代表的第三代测序(Third generation sequencing,TGS)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微生物研究方法正面临又一次新的变革。SMRT测序技术凭借其特殊建库方式(SMRTbell)和超长的测序读长等特点,为微生物16S rRNA基因全长测序提供新的选择。同时,为组装完整可靠的宏基因组和微生物全基因组提供新方法。随着PacBio测序平台的成本大幅下降,SMRT测序技术的PacBio系列平台开始逐渐被应用于微生物16S rRNA基因测序、宏基因组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中。综述了SMRT测序技术的技术原理和特点及其在微生物16S rRNA基因全长测序、宏基因组测序等方面的应用,并分析了目前SMRT测序技术在微生物各方面研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SMRT测序技术获得的长片段在后期分析中存在的问题。SMRT测序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引入到微生物研究中,期望为将要选择使用SMRT测序技术研究微生物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石斛属植物茎部总RNA提取方法的研究
单婷婷 ,陈晓梅 ,郭顺星 ,王倩清 ,王爱荣
2018, 34(6): 54-58.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920
摘要
(
548
)
HTML
PDF
(2325KB) (
5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获得快速提取高质量石斛属植物茎总RNA的方法,为深入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采用7种方法提取铁皮石斛茎总RNA,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质量,筛选最佳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经过比较,用改良华越洋多糖多酚试剂盒法(M7)提取的铁皮石斛茎总RNA的完整性、浓度和纯度均最好。用M7提取铁皮石斛、金钗石斛、鼓槌石斛、球花石斛和重唇石斛的茎总RNA,以及提取不同生长条件(温室和大棚种植)和不同生长时间(大棚生长3个月、1年和2年)铁皮石斛的茎总RNA,所获样品的完整性、浓度和纯度均符合质量要求。M7操作简便,结果重复性好,适于石斛属植物茎总RNA的提取。
基于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大肠杆菌O157
梁玉林, 刘秀 ,周鹏飞 ,周振森 ,尹建军
2018, 34(6): 59-65.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932
摘要
(
294
)
HTML
PDF
(3070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ase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RT-LAMP)方法特异性检测大肠杆菌O157。针对大肠杆菌O157的特异性保守rfbE基因设计多组引物,通过对引物筛选和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大肠杆菌O157的实时荧光RT-LAMP方法。利用大肠杆菌O157及其人工污染脱脂乳样品,研究了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与rRT-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的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等温65℃条件下,30 min内能完成RT-LAMP扩增反应。所建立的实时荧光RT-LAMP方法特异性强,除了2株大肠杆菌O157以外其余菌株均未产生特异性扩增反应。同时该方法灵敏度高,对人工污染脱脂乳样品检测灵敏度能达到20 CFU/g,比rRT-PCR方法高10倍。建立的实时荧光RT-LAMP方法将为大肠杆菌O157现场快速检测提供有力手段。
研究报告
水稻OsMPK15的cDNA克隆和转录水平分析
石佳, 杨丹丹 ,葛慧雯 ,杜京尧 ,梁卫红
2018, 34(6): 66-72.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978
摘要
(
319
)
HTML
PDF
(3476KB) (
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APK基因参与水稻的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应答及生长发育过程,通过克隆水稻OsMPK15并初步研究其表达特性,为后续功能研究奠定基础。采用RT-PCR技术从日本晴水稻的根组织中克隆OsMPK15的cDNA编码区,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OsMPK15在不同组织中以及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从日本晴水稻根组织中克隆的OsMPK15的cDNA编码区序列与生物信息学预测的结果一致,OsMPK15的第13-304位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构域,属于水稻MAPK家族E组。q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水稻幼穗期各组织表达存在差异,主要在叶和叶鞘中表达。干旱和盐胁迫均可诱导OsMPK15在水稻幼苗根中表达量的上调,但表达模式具有不同的规律。同时,OsMPK15对3种胁迫相关激素ABA、JA和SA处理均产生应答,其中以ABA诱导OsMPK15表达上调幅度最大。
新疆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张梦恬, 裴娟 ,李国 ,赵辉 ,陈建权 ,祝建波, 王爱英
2018, 34(6): 73-78.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1043
摘要
(
363
)
HTML
PDF
(2781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探究新疆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变异及致病力分化情况。通过对分离菌株显微观察、ITS序列克隆及分子进化树的构建,对来源不同的棉花黄萎病菌分离鉴定以及致病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24株棉花黄萎菌均属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其中11株菌株为落叶型棉花黄萎菌,其余为非落叶型棉花黄萎菌;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24株菌在系统进化方式上属于2个不同的分支;相同寄主的致病力结果显示24株菌的致病力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其中强致病力比例为75%,相比2010年的51.7%提高了23.3%,表明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菌群体致病力类型发生较大变化,强致病力菌系的比例增加,这或许与石河子地区常年种植棉花有一定的关系;其中SHZ-9为致病力最强的菌系,而SHZ-4为致病力最弱菌系,表明石河子地区黄萎菌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不同致病力菌株按照营养亲和性可分为3个营养亲和群(VCGs)。本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的致病菌基本是大丽轮枝菌,强致病力菌系占的比例在增加,且菌株在遗传分化上存在明显差异。
甘蔗宿根矮化病多克隆抗体和免疫磁珠的制备
郭莺 ,汪文华 ,刘黎卿 ,胡敏
2018, 34(6): 79-83.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1012
摘要
(
331
)
HTML
PDF
(2943KB) (
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通过制备Lxx(Leifsonia xyli subsp. xyli)免疫磁珠,实现对甘蔗Lxx进行分离,用于病原菌与甘蔗互作的深入研究。以RSD PCR检测呈阳性的感病甘蔗为材料,分离培养Lxx抗原进行多克隆抗体制备,利用磁性Fe3O4纳米粒子与Lxx多克隆抗体偶联制备免疫磁珠。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并结合PCR验证确认所分离到的菌是甘蔗宿根矮化病的致病菌Lxx,免疫兔子后获得了较好的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测定Lxx多克隆抗体的效价高于204 800。免疫磁珠外观成球性较好,粒径大小在125-268 nm之间,对菌培养液中Lxx亲和性强分离物可用于进一步的PCR实验。Lxx免疫磁珠的成功制备,能够快速实现Lxx的分离与富集,为Lxx与甘蔗互作时期下甘蔗感病性检测和病原菌的富集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技术手段。
烟草HD-ZIP转录因子HD20的克隆及纤维分化功能的研究
高洁, 佟硕秋 ,钟杰 ,贡献, 吴拥军
2018, 34(6): 84-89.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928
摘要
(
308
)
HTML
PDF
(3677KB) (
6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揭示烟草HD20在植物纤维分化中的作用。基于前期烟草基因组数据库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克隆获得基因cDNA序列,将其命名为HD20,NCBI登录号为KC339003。该基因全长762 bp,编码253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其编码的HD-ZIP蛋白由2个不同的结构域组成,包括N末端含有60个氨基酸的HD结构域和其后28个氨基酸组成的ZIP基序。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蘸花法遗传转化拟南芥,经筛选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其石蜡切片显示,茎部木质部较对照发达。HD20对烟草及拟南芥的纤维分化具有调控作用。
小麦叶面喷施微肥对籽粒中矿物元素的影响分析
李文宗 ,李有芳 ,李卫华 ,王磊
2018, 34(6): 90-95.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1079
摘要
(
328
)
HTML
PDF
(2123KB) (
3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人体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铁(Fe)、锌(Zn)、硒(Se)3种微量元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小麦籽粒中Fe、Zn、Se元素的含量及进一步分析叶面喷施Fe、Zn、Se肥及其组合对籽粒中Fe、Zn、Se以及其他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并寻求生产上最适宜的叶面喷施组合,采用不同浓度的硫酸亚铁(Fe肥)、硫酸锌(Zn肥)和亚硒酸钠(Se肥)及其组合对小麦品种北京0045(BJ0045)进行叶面喷施处理。结果表明,叶面喷施Fe、Zn、Se肥均能显著提高BJ0045籽粒中Fe、Zn、Se元素的含量;Fe与Se能够相互促进吸收,Zn能够促进Se与Fe的吸收,Se对Zn有抑制作用;不同的叶面喷施组合处理中,Fe/Zn/Se三者混合肥的使用能显著提高籽粒中Fe、Zn、Se元素的含量,同时发现不同的叶面喷施组合的施用对籽粒中Ca、Mg、Cu、Mn、P矿物元素的吸收也有不同的影响。
不同遮阴条件下麦冬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刘丽娟 ,高辉
2018, 34(6): 96-101.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894
摘要
(
389
)
HTML
PDF
(1611KB) (
9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其对光照的应激性也不相同。因此,在进化过程中植物形成了特有光照需求量来适应自身生长。利用LI-6400XT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5种光强处理(透光率分别为95%、72%、48%、24%和8%)下麦冬叶片的光合指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随相对光强的增加,表观量子效率(AQE)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表现出先升高后减小的趋势,麦冬叶片的色素含量和初始荧光强度(F0)增加,叶绿素ab值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荧光参数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升高,作用光下实际的 PSⅡ光化学效率(ΦPSⅡ)、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在相对光强72%-48%处理下呈现升高趋势。在相对光强72%-48%的条件下,麦冬的PSⅡ反应抗逆性更加强大,该条件有利于麦冬的生长发育,大规模种植中应对麦冬采取适当遮阴措施。
无角牦牛体尺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
裴杰 ,王宏博 ,褚敏 ,扎西卓玛 ,包鹏甲 ,梁春年 ,骆正杰 ,武甫德 ,丁学智 ,吴晓云 ,阎萍 ,郭宪
2018, 34(6): 102-108.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806
摘要
(
357
)
HTML
PDF
(1674KB) (
2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通过无角牦牛体尺性状对其体重作较为准确的估计,剖分牦牛各体尺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实验随机选取247头8-10月龄的无角牦牛为研究对象,其中公牛155头,母牛92头;测量各牦牛的体长、体高、胸围和管围4个体尺数据,并称量其体重;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无角牦牛体重与体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利用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各体尺性状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结果表明,公牛的胸围和管围之间的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他各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公牛和母牛体重与体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86.969+0.338X1+1.082X3+0.905X4和Y=-85.693+0.440X2+0.860X3+1.972X4,其中Y为体重(kg)、X1为体高(cm)、X2为体长(cm)、X3为胸围(cm)、X4为管围(cm),回归方程算得的体重估计值与体重实际观察值之间差异不显著;胸围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大于其他体尺性状的直接作用,并大于其他形态性状通过胸围而影响体重的间接作用。结果提示,本研究建立的多元线性方程可应用于无角牦牛的良种选育实践,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无角牦牛体重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其胸围指标。
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cDNA片段克隆及吡虫啉胁迫对其表达的影响
白微微 ,高海峰 ,张航 ,杨安沛 ,李广阔
2018, 34(6): 109-114.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8-0169
摘要
(
305
)
HTML
PDF
(2966KB) (
4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羧酸酯酶在昆虫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吡虫啉胁迫对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克隆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cDNA片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羧酸酯酶基因在不同吡虫啉剂量下的表达量变化。扩增所得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cDNA片段大小为392 bp,命名为SaEST 3(GenBank登录号KY 441614),该片段编码13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14 kD,等电点4.93。序列同源性比对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aEST3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豌豆长管蚜、麦双尾蚜、夹竹桃蚜、桃蚜的羧酸酯酶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分别为94%、85%、80%和80%。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吡虫啉处理剂量下,SaES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上调。克隆得到的基因片段为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片段,吡虫啉对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SaEST3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木瓜秀粉蚧取食不同木薯品种后体内保护酶活性差异分析
王亚茹 ,梁晓 ,伍春玲 ,陈青 ,赵惠萍
2018, 34(6): 115-119.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8-0054
摘要
(
312
)
HTML
PDF
(2109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探讨木瓜秀粉蚧的寄主选择性机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分析了取食不同木薯品种叶片48 h后,木瓜秀粉蚧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取食木薯品种C1115、瑞士F21和缅甸种的木瓜秀粉蚧雌成虫体内POD、PPO、SOD和CAT的活性较取食对照品种BRA900的木瓜秀粉蚧相同保护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仅分别为对照的42.2%-44.0%,62.3%-63.5%,35.9%-52.9%和50.3%-55.7%,而取食木薯品种SC205和ZM9066的保护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说明,木薯品种C1115、瑞士F21和缅甸种对木瓜秀粉蚧雌成虫POD、PPO、SOD和CAT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而BRA900、SC205和ZM9066对木瓜秀粉蚧保护酶活性无显著抑制作用,易于被取食为害。
红树林微生物DH-2胞外蛋白酶的性质及产酶条件优化
徐珊 ,李任强 ,郑振华 ,张云 ,孙爱君 ,胡云峰
2018, 34(6): 120-127.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1034
摘要
(
297
)
HTML
PDF
(2410KB) (
3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大亚湾红树林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产蛋白酶菌株,鉴定所产胞外蛋白酶的酶学性质以及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条件。采用平板透明圈法筛选菌株,福林酚显色法测定蛋白酶的酶活,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发酵培养基以及发酵条件。从壤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DH-2,该菌株分泌的蛋白酶最适反应pH和温度分别为8.0和65℃,50℃保温处理60 min后,剩余酶活仍保留80%以上。该蛋白酶对多种金属离子、有机溶剂及表面活性剂均有较好的耐受性。确定该菌株产蛋白酶的最适条件:1%(m/V,下同)可溶性淀粉,1%胰蛋白胨、1% NaCl,初始pH 5.5及7%的接种量,40℃培养36 h。在最适条件下测得其发酵液的酶活为236.30 U/mL,约为初筛时的酶活的8倍。该蛋白酶具有较为广阔的作用温度和pH范围,金属离子、有机溶剂及表面活性剂耐受性好,酶的性质比较稳定。
原始热带雨林鹦歌岭土壤抗MRSA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
潘洁明 ,张荣意 ,邓加艾, 谭志琼
2018, 34(6): 128-133.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1085
摘要
(
319
)
HTML
PDF
(1967KB) (
3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鹦歌岭是位于海南省乐东县的原始热带雨林,从鹦歌岭土壤中分离与筛选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放线菌。采用平板稀释法分离,以MRSA作为受试菌株,测试抗菌活性,对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采用滤纸片法,测定菌株发酵粗提液对MRSA抑菌活性,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粗提液的活性物质。从鹦歌岭土壤中共分离到168株放线菌,其中10株具有较强的抗MRSA活性,发酵液粗提物抑菌圈直径在8 mm-25 mm之间;16S rDNA序列比对发现,10株菌均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相似性达99%以上,初步确定是链霉菌属的放线菌。通过对比10株菌发酵液HPLC指纹图谱,发现菌株7、5和9-1的发酵液次级代谢产物丰富,活性测试表明,10株放线菌对MRSA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不同信号肽及分子伴侣对中性蛋白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分泌表达的影响
杨何宝 ,胡美荣 ,郑翔 ,牟庆璇 ,高沛汝
2018, 34(6): 134-140.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989
摘要
(
518
)
HTML
PDF
(3947KB)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筛选5个不同的信号肽基因(AmyE、AprE、NprE、SacB、YncM)代替对照质粒pHT43-npr上原始的信号肽基因,整合2个不同的分子伴侣(PrsA、DnaK)到pHT43-npr质粒上,构建重组质粒并转化到枯草芽孢杆菌WB800N中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构建了5株信号肽重组菌株,通过牛奶平板验证无明显水解圈,通过酶活性比较,5株重组菌株中性蛋白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菌株;成功构建了2株整合分子伴侣的重组菌株,通过牛奶平板验证有水解圈,通过酶活性比较,两株菌株均表达中性蛋白酶,其中重组菌株WB800N/pHT43-npr-PrsA产蛋白酶活性比对照菌株WB800N/pHT43-npr提高了23%,重组菌株WB800N/pHT43-npr-DnaK产蛋白酶活性比对照菌株提高了33%。
多氯联苯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孙桂婷 ,陈红云 ,赵玲超 ,胡晓珂 ,陈营
2018, 34(6): 141-148.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1038
摘要
(
364
)
HTML
PDF
(3794KB) (
4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联苯为唯一碳源和能源从河海交汇处筛选、分离得到一株多氯联苯降解菌,研究其多氯联苯降解特性。以联苯(BPH)和4-一氯联苯(PCB3)为底物,探究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6-5的生长情况及降解能力。降解菌最适生长pH为7,盐度为35 g/L。以BPH 和PCB3 为诱导剂,均能促进降解菌的生长。P-6-5对10-100 mg/L的PCB3存在不同程度的转化能力,对浓度为10 mg/L的PCB3降解率达95.3%,最大降解速率1.9 mg/(L·h)。P-6-5对mix13(13种多氯联苯的同系物)中的四氯及四氯以下多氯联苯均有降解能力。结合产物分析,推测降解菌可能具有矿化PCB3的能力。菌株P-6-5具有海水菌的特点,表现了宽广的底物利用范围,是一株高效PCBs降解菌,对环境中PCBs的生物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离子束诱变
刘婉, 赵珊珊 ,焦浈, 杨逢源, 王雁萍
2018, 34(6): 149-154.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810
摘要
(
300
)
HTML
PDF
(2804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含腐败秸秆的土壤中分离出刚果红水解圈与菌落比值(D/H)较大的7株纤维素酶产生菌,其中菌株S-1分解羧甲基纤维素钠的酶活(CMC酶活)最高,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以之为出发菌株进行离子束诱变,采用酶标仪高通量酶活测定法筛选出CMC酶活较高的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测定其传5代后菌株的CMC酶活,得到15株CMC酶活较高的突变菌株,其中突变菌株308的菌落形态变化较大,其CMC酶活最高,接种24 h后比出发菌S-1提高了84.4%,且突变菌株308的CMC酶活的提高具有遗传稳定性。表明离子束诱变对于提高菌株产纤维素酶能力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机油高效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的初步研究
黄曼曼 ,邓百万 ,王梦姣 ,陈文强 ,刘开辉 ,尹璐
2018, 34(6): 155-163.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1028
摘要
(
322
)
HTML
PDF
(2864KB) (
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丰富机油降解微生物菌种库,筛选适应性更强的机油高效降解菌株。以20#机油和真空泵油为唯一碳源,筛选出机油高效降解菌,经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机油高效降解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研究菌株降解特性。从初筛的22株机油降解菌中筛选出4株机油高效降解菌株,分别为JZ6、JZ18、JZ41和JZ50,经鉴定4株菌株分别为Massilia sp、Pseudomona sp、Sphingobacterium sp和Shinella zoogloeoides sp,在含机油培养基中30℃培养7 d后,机油降解率分别为42.62%、33.67%、33.36%和40.52%。在温度20-40℃,pH5-9条件下菌株都具有降解机油的能力,4株菌株均能以十二烷、十六烷、十八烷和苯和萘为唯一碳源生长,JZ6和JZ50还能在含芘和菲的培养基中生长。GC-MS分析发现菌株JZ6、JZ18、JZ41和JZ50对总烷烃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8.66%、52.69%、49.37%和61.40%,对直链烷烃的降解率分别为86.89%、55.98%、58.42%和89.13%,其中菌株JZ6和JZ50对除烷烃的其他芳香烃类物质也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筛选出的4株机油降解菌具有较强机油降解能力,适应性强,可用于机油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锰、砷对地衣芽孢杆菌铀富集的影响
望子龙 ,罗学刚 ,司慧 ,王焯
2018, 34(6): 164-171.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992
摘要
(
318
)
HTML
PDF
(3293KB) (
3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地衣芽孢杆菌对铀(U)、锰(Mn)和砷(As)的吸附特性,以及Mn、As对地衣芽孢杆菌对U吸附的影响,为该菌在U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试验,研究了地衣芽孢杆菌对U、Mn、As的富集规律及Mn、As对U富集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其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单因素实验中,U浓度大于75 mg/L、Mn浓度大于25 mg/L或As浓度大于50 mg/L均会对地衣芽孢杆菌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同时,U、Mn浓度在0-100 mg/L范围内其浓度与吸附率呈负相关,As在0-100 mg/L范围内其吸附率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且100 mg/L时吸附率最高,达到79.73%。多因素实验发现,As浓度低于60 mg/L时促进地衣芽孢杆菌对U的富集,高于60 mg/L发生抑制作用。低于40 mg/L的Mn促进芽孢杆菌对U的吸附,浓度高于60 mg/L Mn对其U的吸附产生抑制作用。Mn和As通过抑制细菌生长、竞争菌体表面负电性基团、改变菌体物质特性等方式影响菌体对U的吸附。
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微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刘凌燕, 陈志宇, 曾还雄, 林培彬, 金小宝
2018, 34(6): 172-177.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1103
摘要
(
374
)
HTML
PDF
(1899KB)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微杆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并从基因水平分析微杆菌产生卤化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利用平板划线法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微杆菌进行分离和纯化,革兰氏染色后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利用16S rDNA PCR、BLAST同源性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部分抗生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筛选。在此基础上,以8株常见致病菌为指示菌,利用牛津杯法对分离菌株的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分离得到的8株微杆菌其菌落颜色呈淡黄色或白色;16S rDNA基因测序和BLAST比对结果表明,该8株微杆菌与已知微杆菌同源性均达到98%以上,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8株微杆菌与土壤、海洋来源的微杆菌同源性较高。部分抗生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筛选结果表明8株微杆菌中有6株至少对FADH2-依赖性卤化酶、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及I型聚酮合酶(PKSI)3种基因中的2种呈阳性表达。抑菌实验显示,8株微杆菌中有6株微杆菌对受试真菌和细菌的生长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表明美洲大蠊肠道存在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微杆菌。
2,4-表油菜素内酯和赤霉素对微拟球藻产油率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凌婷 ,杨树萍 ,魏煜凡, 张琳
2018, 34(6): 178-182.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0828
摘要
(
243
)
HTML
PDF
(1656KB) (
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别研究了2,4-表油菜素内酯(EBR)、赤霉素(GA3)对微拟球藻大洋种生长、产油率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5、15 mg/L EBR能显著促进微拟球藻生长和提高其产油率,产油率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7.85%和13.97%,但对单位质量藻细胞总脂含量影响不大。50 mg/L EBR则显著抑制该藻生长。5、15和50 mg/L GA3均显著促进微拟球藻生物量积累。50 mg/L GA3处理组生物量最高(0.337 g/L),但总脂积累受到一定抑制。总体来看,15 mg/L GA3对微拟球藻产油率提升效果最显著,达8.184 mg/(L·d)。添加EBR(5、15 mg/L)和GA3(5、15、50 mg/L)浓度后,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16∶0、16∶1、18∶1)占比下降,多不饱和脂肪酸(18∶2、20∶4和20∶5)占比显著提高。
磷尾矿土壤中解磷细菌的筛选及解磷能力的测定
陈佳兴 ,秦琴 ,邱树毅 ,王雪郦
2018, 34(6): 183-189.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1122
摘要
(
382
)
HTML
PDF
(3014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贵州瓮福磷尾矿土壤为原料,从中分离纯化得到具有较高解磷能力的细菌。利用溶磷圈试验筛选出具有明显溶磷圈的细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再以磷酸三钙为唯一磷源对筛选所得菌株进行液态培养,探索不同菌株解磷能力与培养液pH值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钼锑抗比色法测定3株细菌的最大解磷能力。从分离纯化得到的4株细菌筛选出具有明显溶磷圈的细菌PSB1、PSB3和PSB4,初步鉴定菌株PSB1为普城沙雷氏菌(Serratia plymuthica),PSB3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PSB4为泡囊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vesicularis),最大解磷能力分别为148.87 μg/mL、153.84 μg/mL和146.76 μg/mL。与国内已报道的文献相比,实验筛选所得的3株细菌都是具有较高解磷能力的菌种。菌株PSB1和PSB4培养液中pH值与其解磷能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而菌株PSB3不存在,其解磷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链霉菌30702的鉴定及其生防特性
丛子文 ,焦敬华, 周双清 ,黄东益 ,吴文嫱 ,许云 ,夏薇 ,张荣萍 ,黄小龙
2018, 34(6): 190-198.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1083
摘要
(
364
)
HTML
PDF
(2332KB) (
8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从海南粗榧根际分离的一株链霉菌菌株30702进行菌种鉴定和生物防治特性的研究。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并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比较分析确定该菌株种水平的分类地位。该菌株鉴定为紫黑链霉菌进化分枝中的Streptomyces solisilvae;该菌株能够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β-葡聚糖酶、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铁载体,具有解磷活性和促进植物生长的特性,发酵代谢产物能够抑制山药炭疽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菌株30702具有优良的生防特性,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上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连翘总黄酮对胃癌细胞MGC80-3增殖的影响
李平, 张桂萍 ,胡建燃
2018, 34(6): 199-203.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1054
摘要
(
316
)
HTML
PDF
(2946KB) (
5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长治连翘为材料,分析其黄酮成分对胃癌细胞MGC80-3的影响。利用乙醇回流提取长治连翘的总黄酮成分,通过MTT法、平板集落形成实验、RT-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探讨连翘黄酮提取物对胃癌细胞MGC80-3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分子机制。结果显示连翘黄酮能显著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是连翘黄酮通过下调mTOR的蛋白水平,上调Bax以及细胞自噬因子Beclin 1以及LC3 II的表达水平,促进细胞自噬性死亡,进而抑制MGC80-3细胞的存活。
白树毒素融合蛋白的筛选及其抗肿瘤作用和凋亡途径研究
翟逸舟 ,卢美雅 ,赵健 ,王富军
2018, 34(6): 204-212.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7-1119
摘要
(
312
)
HTML
PDF
(4183KB) (
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白树毒素(Gelonin)与多种穿膜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CPP)融合,获得一种抗肿瘤活性最高的Gelonin-HBP重组蛋白并研究其抑制肿瘤细胞增长的分子机制。以大肠杆菌BL21(DE3)重组表达及NI-NTA亲和纯化4种CPP(R9、TAT、HBD和HBP)与Gelonin融合的重组蛋白,通过超螺旋切割和体外翻译抑制实验检测其生物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elonin重组蛋白穿膜效率、以MTT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并用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法观察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获得了保留Gelonin原有生物活性的4种Gelonin重组蛋白,连接CPP的Gelonin均能促进Gelonin的穿膜及抑杀肿瘤细胞效应,其中 Gelonin-HBP活性最强,对于HeLa、B16、MCF-7和HepG2四种肿瘤细胞比单独的Gelonin活性分别提升16.4倍、9.6倍、14.0倍和24.6倍;免疫印迹分析表明Gelonin-HBP诱导了肿瘤细胞Caspas 3、Caspas 8及Caspas 9的活性、Bax表达量显著增加,而Bcl-2的表达量显著降低。CPP促进了Gelonin对肿瘤细胞的抑杀和促凋亡作用,其中来源于人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的HBP连接Gelonin的抗肿瘤作用最强,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与线粒体和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其它
封面
2018, 34(6): 300.
摘要
(
92
)
HTML
PDF
(2012KB) (
1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录
2018, 34(6): 400.
摘要
(
135
)
HTML
PDF
(2359KB) (
1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版权
2018, 34(6): 500.
摘要
(
92
)
HTML
PDF
(129KB) (
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