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首页
期刊介绍
基本信息
期刊获奖
数据库收录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出版伦理声明
出版程序
期刊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预出版
过刊浏览
全文下载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高级检索
E-mail Alert
RSS服务
欢迎关注《生物技术通报》新媒体
友情链接
aBIOTECH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中国科协
更多>>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0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4-12-08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与专论
拟南芥成花关键基因调控网络研究进展
李敬, 谷慧英, 王志敏, 汤青林, 宋明
2014, 30(12): 1-8.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01
摘要
(
549
)
PDF
(1797KB) (
14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花是植物从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的重要时期,而开花调控成为近年来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在目前 已有的研究中,调控拟南芥开花的基因网络已经发展成一个包含串扰(Crosstalk)、反馈(Feedback)和冗余(Redundancy)的复 杂网络,这个网络通过开花整合子来与其他发育过程紧密结合。以调节开花的遗传途径作为基础,重点讨论了顶端分生组织中的 信号积累、花发育的时空调节、开花相关基因在拟南芥开花时间或花发育过程以外的其他过程中的功能,并对开花调控网络的深 入研究进行了展望。
蔬菜种植对土壤微生物性状的影响
刘一倩 ,易欣欣 ,徐全明 ,钟连全
2014, 30(12): 9-17.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02
摘要
(
365
)
PDF
(1147KB) (
9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中活的有机体系,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蔬菜消费量的增加,我国蔬菜种植 面积不断扩大,引起的问题不断出现。通过综述蔬菜种植各种因素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等性状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赭曲霉毒素
A
的微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贾欣, 徐诗涵 ,梁志宏, 黄昆仑
2014, 30(12): 18-23.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03
摘要
(
431
)
PDF
(1437KB) (
8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赭曲霉毒素 A(Ochratoxin A,OTA)是一类聚酮化合物,是由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和青霉属(Penicillium spp.)等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毒性。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 OTA 生物脱毒的研究,主要是 OTA 脱毒功能菌 株的筛选,包括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此外,对不同微生物脱毒机理的探索也是研究热点。对上述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 和讨论。
卵母细胞裂解液逆转化体细胞为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沈心怡 ,宋坤, 杨利珊, 肖雄 ,张大鹏, 杨波 ,李跃民
2014, 30(12): 24-28.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04
摘要
(
344
)
PDF
(1183KB) (
8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卵母细胞裂解液重编程体细胞为多能干细胞是体细胞重编程的一个新思路,该方法主要是通过体细胞与卵母 细胞裂解液的共孵育,使得体细胞在形态、基因和功能等方面发生改变,趋向于胚胎干细胞的方向发展。就卵母细胞裂解液重编 程体细胞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葡萄酒酿酒酵母果糖利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赵文英 ,贾万利
2014, 30(12): 29-32.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05
摘要
(
431
)
PDF
(1143KB) (
10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葡萄酒酒精发酵后期,酿酒酵母果糖利用能力与酒精发酵中止和发酵不彻底密切相关,而且残余果糖还可能带来 微生物污染和酒体失衡的危险。从酿酒酵母己糖跨膜转运、己糖胞内磷酸化及发酵条件(葡萄糖浓度、乙醇和温度)对果糖利用 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筛选和构建高果糖利用优良葡萄酒酿酒酵母研究,以及生产中合理控制酒精发酵过程具有 重要指导意义。
磷脂酶C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王法微 ,王骐3 ,邓宇, 董金晔 ,王南 ,李晓薇 ,李海燕
2014, 30(12): 33-39.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06
摘要
(
551
)
PDF
(1512KB) (
9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磷脂酶 C(Phospholipase C,PLC)基因是磷脂酶基因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它能够水解磷脂酰肌醇 4,5-二磷酸生成 两个重要的信使分子肌醇三磷酸和二酰甘油。在动物中磷脂酶 C 基因可以通过调节胞内钙离子的释放以及激活蛋白激酶 C 来起作 用,而植物中磷脂酶 C 可以参与植物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调节,但其作用的具体方式仍不清楚。综述了磷脂酶 C 基因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基因的分类、结构以及其在不同逆境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方式。
黏细菌:天然的制药厂
赵婷峰 ,龚国利
2014, 30(12): 40-46.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07
摘要
(
496
)
PDF
(1452KB) (
9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黏细菌及其抗性代谢产物的药用开发已经成为近年来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黏细菌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 生产者,它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无论是在化学结构还是生物活性上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及广谱活性,在开发 成药物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主要综述了黏细菌独特的细胞行为,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杰出能力,并且阐述了黏细菌药物埃博霉 素的研发进展,最后对黏细菌次级代谢产物开发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
技术与方法
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原理及研究进展
潘孝明 ,梁兴国
2014, 30(12): 47-54.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08
摘要
(
653
)
PDF
(2031KB) (
44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NA 芯片及下一代测序等高通量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但此时样品数量与 质量往往是制约研究进行的重要因素,全基因组扩增技术(Whole genome amplification, WGA)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其可使极 微量目标基因组 DNA 同时得到扩增从而提供满足高通量分析研究所需的起始材料。高效可靠的全基因组扩增技术使基于单细胞水 平的大规模全基因组分析成为现实,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全基因组扩增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过去常用的以及近期发 展的全基因组扩增技术进行了概述,阐明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从原理上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全基因组扩 增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RNAi
技术在抗甲型流感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韩庆功 ,郑玉姝
2014, 30(12): 55-60.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09
摘要
(
401
)
PDF
(1315KB) (
7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NAi技术广泛应用于防治人类多种疾病病原的药物和疫苗开发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流感病毒极易发生抗原 漂移和抗原转变,这给抗流感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制提出很大的挑战。RNAi 技术的出现给流感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近年来 国内外利用 RNAi 技术开发抗流感病毒药物和新型流感疫苗研究现状及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流感的综合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在肠道微生物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赵洁 ,马晨 ,席晓敏, 张和平
2014, 30(12): 61-66.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10
摘要
(
453
)
PDF
(1162KB) (
22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是目前发展起来的快速、精确定量核酸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生物定量分析的强有力的 手段。与宏基因组测序等测序技术相比,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能确定出样品中菌体的具体数量,同时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高效、 特异性强、高通量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肠道微生物领域中。近年来,在肠道微生物和疾病的相关研究中,采用实时荧光定 量 PCR 技术已成为趋势。综述了近几年实时荧光定量 PCR 在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饮食干预在微生物菌群的基因组成方面的研究 进展。
一种适用于RAPD分析的微量山茶DNA提取方法的建立
范晶 ,李仲芳, 高明辉 ,伏秦超
2014, 30(12): 67-72.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11
摘要
(
364
)
PDF
(1469KB) (
8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建立一种满足 RAPD-PCR 分析的简便且高产率微量山茶基因组 DNA 提取方法,探索了在无液氮条件下,采用简 化试验步骤的改良 CTAB、SDS 和 Triton X-100 方法分别提取山茶新鲜和干燥叶片 DNA,通过光谱扫描和测定 DNA 在波长 230 nm, 260 nm 和 280 nm 时的吸光度,比较不同 DNA 提取方法、材料保存方法以及材料用量对 DNA 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叶 片比新鲜叶片更适合作为 DNA 提取材料,改良 CTAB 法在提取干燥山茶 DNA 时纯度和产率较理想,其 A260/A280 值为 1.595-1.736, 每克叶片可得到 230-295 μg DNA,高质量 DNA 经 RAPD-PCR 扩增可获得清晰扩增条带。100 mg 干燥山茶叶片适合获得高纯度和 高产率的 DNA,增加材料用量可增大 DNA 总量,但也增加了 DNA 中杂质含量。
应用
PCR-DGGE
技术研究石莼、网地藻藻际微生物多样性
冯学珍 ,伍善广, 陆苑
2014, 30(12): 73-77.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12
摘要
(
335
)
PDF
(1677KB) (
6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变性凝胶梯度电泳(PCR-DGGE)技术对石莼、网地藻藻际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相似性、未加 权聚类分析(UPGMA)及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指数分析。结果表明,PCR-DGGE 图谱显示,石莼、网地藻藻际微生物 DGGE 图谱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条带数及密度值的不同。Quantity one 图谱分析表明:石莼藻际微生物 16S rRNA 基因的 V3 区共分离得到25条 DNA片段,网地藻为16条DNA片段。 DGGE 相似性及未加权聚类分析表明:网地藻藻际微生物间的相似性为 77.78%,石莼藻际微生物细菌群落间的相似性为49.25%。Shannon 指数分析表明,石莼藻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网地藻(P<0.05)。石莼藻际微生物细菌群落较网地藻丰富。
四种鲟鱼线粒体 PCR-RFLP 鉴定方法的研究
董传举, 刘园园 ,刘晓勇3 ,宋迎楠, 徐鹏 ,孙效文
2014, 30(12): 78-85.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13
摘要
(
413
)
PDF
(2624KB) (
7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线粒体序列开发高效准确的分子鉴定方法广泛应用于水产品易混物种的鉴定中。应用 PCR-RFLP 技术,对鲟 鱼易混种开展了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一组引物对 8 种鲟鱼线粒体基因进行 PCR 扩增,分别应用限制性内切 酶 Taqα I、Ava II 和 Eag I-HF、Nae I 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并用 3.0% 的琼脂糖凝胶检测 PCR 产物的酶切结果,可从 8 种鲟鱼易 混种中分别鉴别出中华鲟、小体鲟、达氏鳇以及欧鳇。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在保证鱼种存活基础上只需剪取少量鳍条,便可 快速准确地进行常见鲟鱼和不同鲟鱼产品的鉴别,大大增加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应用深度测序技术鉴定平菇球形病毒
王少杰 ,王廿 ,师迎春 ,胡晓艳3, 周涛
2014, 30(12): 86-91.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14
摘要
(
392
)
PDF
(1733KB) (
8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鉴定采集于北京顺义的畸形平菇样品中的病毒,提取总 RNA,构建小RNA 库,对小RNA 库进行深度测序。 测序结果表明,与平菇球形病毒(Oyster mushroom isometric virus,OMSV)基因组序列(NC_004560.1)匹配的小 RNA 共有 3075 条, 分布在 OMSV 基因组的不同位置,形成一些热点区域。经拼接,获得了3条长度大于 500 个核苷酸的序列。根据其中覆盖 OMSV 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序列(seq22)中相对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利用 RT-PCR 扩增获得cp 基因部分序列。序列 比对表明,其与 OMSV 相应区域序列相似度为 91%,证实了 OMSV 在畸形平菇样品中的侵染。同时,将深度测序结果与现有4种 siRNA 预测软件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测序结果与软件预测结果之间存在差异,讨论了这一差异出现的原因。
研究报告
费氏链霉菌(
Streptomyces fradiae
)FIM-S38 胞外产新霉素的发酵条件优化
周璟明 ,陈宏 ,张祝兰 ,孙菲, 张引 ,周剑, 方东升
2014, 30(12): 92-96.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15
摘要
(
344
)
PDF
(1512KB) (
9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对 Streptomyces fradiae FIM-S38 胞外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新霉素进行发酵条件优化。采用单因素筛选结合正交 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探讨摇瓶发酵的主要影响因子初始 pH 值、装液量、转速等发酵参数的影响,确定了适宜发酵培养基组成和 较佳发酵参数 :葡萄糖 6.0%,可溶性淀粉 3.5%,黄豆粉 2.0%,硫酸镁 0.1%,碳酸钙 0.3%,初始 pH7.0,装液量 50 mL/500 mL, 摇床转速 250 r/min,发酵温度 35℃,发酵时间 6 d,优化后的发酵水平较原生产工艺提高了 50% 以上。
响应面法优化回流提取紫薯花青素工艺
刘倩, 齐计英, 韩静, 万阅 ,郑士彬
2014, 30(12): 97-104.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16
摘要
(
374
)
PDF
(2504KB) (
7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获得紫薯花青素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中心组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紫 薯花青素的回流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最佳乙醇体积浓度为 75%、提取温度为 60℃、提取时间为 60 min、液 料比为 7∶1,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心组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获得最优工艺参数为 :乙醇体 积浓度 74%、提取温度 66℃、提取时间 56 min、液料比 8∶1。在优化后的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得到紫薯花青素的提取率为 4.64 mg/g,与理论值(4.68 mg/g)相比,相对误差较小,为 0.85%。研究表明,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优化紫薯花青素的水浴回流提取工艺 参数准确可靠,可应用于紫薯花青素的提取生产。
黄萎病菌诱导海岛棉酵母双杂交
cDNA
文库构建及评价
杨君, 张艳 ,王伟巧, 荣伟 ,王省芬 ,马峙英
2014, 30(12): 105-110.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17
摘要
(
349
)
PDF
(2207KB) (
5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 SMART
IM
cDNA 合成技术,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海岛棉 Pima90-53 经强致病力黄萎病菌诱导的酵母双杂 交 cDNA 文库。经测定,文库容量为 2.82×10
6
,滴度为 5.02×10
8
cfu/mL。菌落 PCR 显示,重组到 pGADT7-Rec 载体上的 cDNA 片 段大小集中在 500-1 500 bp 之间,重组率 93.33%。该文库完全可用于下一步互作蛋白筛选、信号转导组件确定及抗病蛋白结构和 功能分析。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
REMI
白化突变体的筛选与致病性测定
夏淑春 ,王学武, 张茹琴 ,鄢洪海
2014, 30(12): 111-116.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18
摘要
(
311
)
PDF
(2036KB) (
5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探讨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机制及遗传变异特性,利用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基因整合技术(REMI)对 Curvularia lunata 进行了遗传转化,共获得 109 个稳定的突变株。PCR 检测结果表明,质粒 pUC-JS 已成功导入突变株中,转化子 既有单拷贝也有多拷贝,白化菌株单拷贝插入频率为 40%。此外,白化玉米弯孢叶斑病菌 REMI 突变株菌落颜色与野生菌株差异 明显,并且在致病性上也明显弱于野生菌株 ;质粒拯救、测序与 blast 分析推测插入可能导致 FAD3 基因功能丧失。
番茄茎叶提取物对萝卜蚜杀虫效果研究
杨柳, 陈宇飞
2014, 30(12): 117-120.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19
摘要
(
309
)
PDF
(1814KB) (
6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探索番茄茎叶提取物对萝卜蚜的杀虫效果。通过不同溶剂提取物杀虫试验、番茄茎叶乙醇提取物室内浓度梯 度生测试验、田间小区杀虫效果试验、提取物不同溶剂萃取杀虫试验、不同浓度乙酸乙酯的杀虫试验。结果显示,提取溶剂采用 乙醇提取、提取物的室内生测半致死浓度为 10.5 mg/mL、高浓度的提取物田间杀虫效果较为理想、萃取溶剂为乙酸乙酯、乙酸乙酯室内生测的半致死浓度为 6.51 mg/mL。
三种植物乙醇粗提物对松梢螟幼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周洁尘, 闫瑞坤 ,王圣洁 ,何苑皞, 谭益明 ,周国英
2014, 30(12): 121-127.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20
摘要
(
326
)
PDF
(1195KB) (
6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室内测定了垂序商陆全草、柚果皮、博落回全草乙醇粗提物对松梢螟幼虫的生物活性,并测定了其林间防效。 结果显示,不同浓度 3 种植物乙醇粗提物对松梢螟幼虫都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且浓度越高作用效果越强。柚皮粗提物对松梢螟幼 虫的生物活性最强,100 mg/mL 的柚皮粗提物对松梢螟幼虫的最高毒杀校正死亡率、拒食率、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80.00%、99.28% 和 96.32%,同时其林间防治效果为 55.70%,与对照药剂噻虫啉的防治效果在同一显著水平。垂序商陆粗提物对松梢螟幼虫的生物 活性最弱,但其高浓度粗提物校正死亡率仍在 70% 以上,拒食率以及生长抑制率也在 90% 以上。
IQ 基序突变对
AtIQM1
的钙调素结合活性的影响
黄章科 ,张艺能, 莫忠蓁 ,周玉萍, 黄小玲 ,田长恩
2014, 30(12): 128-132.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21
摘要
(
347
)
PDF
(1645KB) (
6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确定 IQ 基序中关键氨基酸残基突变对 IQM1 的 CaM 结合活性的影响,利用基因体外定点突变技术将 LQ 缺 失或将 L 突变成 S,并通过酵母双杂交分析突变蛋白 iqm1 的 CaM 结合活性。结果显示,用重组质粒 pGADT7-IQM1CDS、pGADT7- IQM1Del113-114、pGADT7-IQM1L113S 或 pGBKT7-CaM5 分别转化酵母 AH109,未出现自激活现象 ;用 pGADT7-IQM1CDS 和 pGBKT7-CaM5 共转化酵母能在选择性培养基(SD/-Ade/-His/-Leu/-Trp/X-α-Gal)上形成蓝色菌落 ;而用 pGADT7-IQM1Del113-114 和 pGBKT7-CaM5 或 pGADT7-IQM1L113S 和 pGBKT7-CaM5 共转化酵母则不能在选择性培养基(SD/-Ade/-His/-Leu/-Trp)上形成菌落。结果表明,IQ 基序中 LQ 或者 L 是 IQM1 与 CaM5 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残基。
印度梨形孢定殖油菜对萝卜蚜选择油菜寄主的影响
刘金华 ,王婷 ,高其康
2014, 30(12): 133-140.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22
摘要
(
325
)
PDF
(1741KB) (
5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研究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定殖油菜(Brassica napus L.)对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 选择寄主油菜的影响,分别在大棚拟自然环境和实验室人工环境下进行蚜虫双向选择试验,发现萝卜蚜在有印度梨形孢定殖油菜 上的数量显著低于无印度梨形孢定殖的油菜。利用顶空动态吸附装置收集不同处理油菜的挥发性物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仪(GC-MS)分析收集到的两者挥发物在种类和含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有印度梨形孢定殖的油菜与无印度梨形孢定殖的油菜,挥发物的种类没有变化,而挥发物的总量、α-pinene、terpinolene、camphor、β-thujene、cedrene 以及β-caryophyllene,在单位时间 内有印度梨形孢定殖的油菜释放的量显著高于无印度梨形孢定殖的油菜。通过四扇区嗅觉仪测定萝卜蚜对挥发物的生物反应,发 现 α-pinene 对萝卜蚜有显著的吸引作用,而 camphor 以及 camphor 与 α-pinene 浓度比为 2∶1 混合物对萝卜蚜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 其余物质则没有作用。
核酸免疫制备鼠抗棉铃虫 FK506 结合蛋白的多克隆抗体
朱燕 ,张富春, 马纪, 黄丽娜 ,刘小宁
2014, 30(12): 141-146.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23
摘要
(
360
)
PDF
(2041KB) (
5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电注射基因导入法制备小鼠抗棉铃虫 FK506 结合蛋白(FKBP12)的多克隆抗体,并通过 Western blot 验证抗 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构建重组质粒 pcDNA3-FKBP12 并测序验证序列的正确性,利用基因导入法将重组质粒 pcDNA3-FKBP12 注射到小鼠体内,免疫 4 次后用 ELISA 检测法确定抗体的效价,并对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进行 Western blot 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表明,小鼠抗 FK506 结合蛋白血清的效价达到 1∶25 600,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此抗血清能与融合蛋白 His-FKBP12 结合,免疫组 化结果表明在棉铃虫 3 龄幼虫不同组织中 FKBP12 均有表达。说明电注射基因导入法制备的小鼠抗FK506 结合蛋白的抗体在滴度和特异性结合方面都达到预期要求。
甘蔗
SoNIN1
基因结构及其内含子信息分析
牛俊奇 ,吴朝兴, 杨丽涛, 李杨瑞
2014, 30(12): 147-152.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24
摘要
(
312
)
PDF
(1928KB) (
8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前期克隆得到的 SoNIN1 基因的全长 cDNA 和部分启动子序列设计引物,应用 PCR 技术从甘蔗叶片 gDNA 中 克隆 SoNIN1 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的结构。结果表明,SoNIN1 基因的 DNA 序列长 4 938 bp,包含 6 个外显子和 5 个内含子,GenBank 登录号 KF563902。在该基因 5' 非翻译区存在一个 268 bp 内含子序列,同时 5 个内含子序列中含有与低温、 干旱和激素等胁迫响应相关的作用元件,这些可能对 SoNIN1 基因转录表达起调控作用。依据 SoNIN1 蛋白聚类和外显子-内含子 基因结构可以将植物 NINs 分为两类。
核桃青皮废弃物中木霉菌的分离及其适应性研究
杨卫民, 冉翠香, 高兴盛 ,师亚波, 赵林芳
2014, 30(12): 153-160.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25
摘要
(
354
)
PDF
(2014KB) (
7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桃果实采摘及加工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青皮遗弃物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以核桃青皮为原料,湿热 灭菌(温度 121℃,时间 30 min)后让其自然霉变,从中分离出滋生菌株,结合反证试验获得优势菌种。并通过检测霉变前后青 皮中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对该菌种的适应性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核桃青皮中分离出 4 株菌株,经鉴定分别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和木霉(Trichoderma spp.),其中木霉属菌株是优势菌种。霉变 前后青皮营养物质变化情况为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和纤维素含量分别减少了 6.03%、2.97%、7.68% 和 64.7%。木霉菌对核桃青皮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分解效果,可开发为生物肥料和新型生物杀菌剂。
产β-淀粉酶菌株的筛选及β-淀粉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
李猛 ,陈利飞 ,杨建楼 ,马春玲
2014, 30(12): 161-167.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27
摘要
(
406
)
PDF
(2580KB) (
1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淀粉厂附近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能够利用淀粉的细菌,对该细菌进行生理生化检测和 16S rDNA 同源性比对,分 析该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得到了该菌株的 β-淀粉酶基因,该基因含有一个约 30 个氨基酸的 信号肽序列。将该β-淀粉酶基因重组进入质粒 pET-28a 中,转化进入 E.coli BL21(DE3)中进行表达。检测表达结果显示得到了重组后的 β-淀粉酶蛋白质,重组酶的酶活力提高了 53.9%。
一株弗氏链霉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分子特性研究
白宇, 徐春燕 ,苏建宇
2014, 30(12): 168-172.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28
摘要
(
342
)
PDF
(2360KB) (
6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鉴定一株从泰乐菌素异常发酵液中分离出的烈性噬菌体 SF1 并研究其分子特性。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纯化弗氏链 霉菌的噬菌体 SF1,通过负染法电镜观察噬菌体 SF1 的大小和形态 ;测定噬菌体 SF1 对氯仿和异丙醇的敏感性分析其包膜结构 ; 通过 SDS-PAGE 分析噬菌体的结构蛋白 ;提取噬菌体基因组 DNA 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分析。噬菌体 SF1 的噬菌斑直径约 11-15 mm,边缘整齐透明,为烈性噬菌体;SF1 为长尾型,头部为多面体,直径约 24-30 nm,尾长约 52-64 nm,尾宽约为 3-5 nm;对氯仿和异丙醇不敏感,无包膜 ;基因组为双链 DNA,大小约为 35 kb ;至少含有 14 种相对分子量为 14.8-59.5 kD 的结构蛋白。
链霉素抗性突变理性筛选新霉素高产菌株
陈宏 ,张祝兰 ,孙菲, 张引, 周璟明, 郑榕
2014, 30(12): 173-176.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29
摘要
(
488
)
PDF
(1442KB) (
9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化学诱变剂 NTG 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法获得新霉素高产菌株。出发菌株费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 FS1109 的孢子悬液经不同剂量的化学诱变剂 NTG 处理后,涂布在含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3 μg/mL)的培养基平板上培养,获得 大量的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经影印法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正突变率高于负突变率,获得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 Streptomyces fradiae Str 63 菌株,其新霉素生物活性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了 50% 以上,且 C 组分较出发菌株的低。
红笛鲷
p38β MAPK
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夏洪丽,蔡佳, 鲁义善,简纪常, 吴灶和
2014, 30(12): 177-183.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30
摘要
(
353
)
PDF
(1986KB) (
5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鱼类 p38 MAPK 基因在宿主免疫调控及抵御病原侵染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 RACE 技术克隆了红笛鲷 p38β MAPK 基因(Ls-p38β,GenBank 登录号为 KJ502277)。序列分析结果显示,Ls-p38β cDNA 全长 1 628 bp,开放阅读框 1 086 bp,可 编码 361 个氨基酸,预测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 41.6 kD,理论等电点为 5.74。该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含有 p38 MAPK 家族保守 的双磷酸化激活环(TGY),与尼罗罗非鱼的 p38β 有 97% 的相似性。将此基因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 pET32- p38β 后导入 BL21(DE3)菌株,利用 IPTG 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 与 Western blot 分析显示约在 60 kD 出现特异蛋白条带,与 预期分子量大小相符,说明 Ls-p38β 融合蛋白表达成功。
三种鳜鱼骨骼肌生长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比较
许淼洋, 赵金良 ,李传阳 ,钱叶周, 吴超 ,钱德
2014, 30(12): 184-189.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31
摘要
(
375
)
PDF
(2194KB) (
6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制作骨骼肌石蜡切片研究了鳜、斑鳜及斑鳜(♀)× 鳜(♂)杂交一代不同发育时期(孵化后 10D、20D、 30D、60D、90D)骨骼肌肌纤维的生长特征,同时,利用 qPCR 技术分析了肌肉中 myostatin、MyoD、myogenin 三个基因 mRNA 的 表达变化。结果表明,3 种鳜鱼全长均随日龄呈增大趋势,种间生长差异显著,鳜生长最快,斑鳜最慢,杂交一代介于斑鳜和鳜之间。 不同发育时期,3 种鳜鱼骨骼肌肌纤维数目较为接近,增生生长种间无明显差异,而肌纤维平均直径大小与其生长快慢间呈正相关, 表明不同鳜鱼种间生长差异主要由肌肉肥大生长引起的。鳜、斑鳜和杂交一代 myostatin mRNA 在 D20 出现表达高峰,之后表达量 呈下降趋势。MyoD 在 D10、D20 表达水平较高,后期表达水平下降 ;Myogenin 在 D20 时表达量最低,之后,鳜表达量升高最为明 显,杂交一代次之,斑鳜保持平稳。不同种类鳜鱼肌肉生长差异与 3 种基因表达差异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PRRS 病毒主要受体蛋白
CD151
和
CD163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阮征, 李杰, 刘开武 ,王莲芳 ,华娟 ,胡小明3 ,刘杰 ,黄海军
2014, 30(12): 190-194.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32
摘要
(
385
)
PDF
(1764KB) (
8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进一步研究 PRRSV 与细胞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通过基因工程方法从 PAM 细胞中克隆获得了 CD151 和 CD163 全长编码片段,利用 Sal I 和 Kpn I 内切酶对回收得到的 CD151(762 bp)和 CD163(3 333 bp)DNA 片段进行酶切,构建了 pIRES2-EGFP-CD151 和 pIRES2-EGFP-CD163 真核表达载体。经 PCR 和酶切鉴定后,分别提取重组质粒进行细胞转染。荧光显微 镜下可见单独转染 CD151 和 CD163 基因或 CD151/CD163 共转染的 Marc 145 细胞表达强烈的绿色荧光,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进一 步证实,CD151 和 CD163 蛋白在转染后的细胞中获得超表达。猪 CD151 和 CD163 真核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探索 CD151 和 CD163 在 PRRSV 感染细胞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特别是对深入研究 PRRS 病毒的入侵及宿主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人源 DCF1 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蛋白分离纯化
王倩 ,杨眉 ,冯瑞丽 ,王娇 ,文铁桥
2014, 30(12): 195-200.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33
摘要
(
353
)
PDF
(1831KB) (
7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深入研究 DCF1(Dendritic Cell Factor 1)基因的作用,以质粒 pcDNA3.1-DCF1-TAT 为模板体外扩增得到片段 DCF1-TAT,将测序正确的目的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 pET32a,转化大肠杆菌 Rosetta(DE3),异丙基 -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 诱导表达,并优化表达条件。以尿素溶解包涵体蛋白,并优化溶解条件,通过 Ni 离子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再透析复性目的蛋白。 用 SDS-PAGE 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结果,并用 Western blot 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重组表达载体 pET32a-DCF1-TAT 构建成功, 并在大肠杆菌 Rosetta 中成功表达。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过尿素溶解,Ni 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高纯度的目的蛋 白。SDS-PAGE 和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蛋白分子量大小与预期结果相符。
人乙醛脱氢酶2的原核表达及其活性的鉴定
黄娟 ,王荷花 ,张小骥 ,潘博宇, 陈孝平, 吴元欣
2014, 30(12): 201-206.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34
摘要
(
357
)
PDF
(2343KB) (
6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品化的乙醛脱氢酶主要从动物细胞、肝细胞线粒体中提取,其来源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价格昂贵。为了解决 乙醛脱氢酶原料有限的问题,利用微生物发酵法获取乙醛脱氢酶。 将人乙醛脱氢酶 2 基因(aldh2)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 pET32a 中, 构建重组载体 pET32a-ALDH2。将构建的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E.coli BL21(DE3),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 SDS-PAGE 电泳结果显示目的蛋白得到大量表达 ;且对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 37℃,1.0 mmol/L IPTG 诱导表达 6 h 为最优表达条件。由于目的蛋白几乎都是以包涵体形式表达,为了得到有活性的乙醛脱氢酶,对包涵体变性、复性和纯化进行了研究。 试验数据显示,酶的最终得率为 14.49 U/L。并通过用 Bradford 法,测定复性蛋白的浓度约为 77 μg/mL,进行活性检测表明,该复 性蛋白具有乙醛脱氢酶活性,酶活性约为 1.449 U/mL。通过构建重组载体 pET32a-ALDH2 和优化表达条件,aldh2 在原核表达宿主 E.coli BL21(DE3)得到大量表达 ;此外,利用透析复性法得到的复性蛋白酶活性有所提高。
丁酸发酵液萃取-酯化偶联合成丁酸乙酯的研究
张舍熹, 陈少沛, 杨晶, 王菊芳
2014, 30(12): 207-213.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4.12.035
摘要
(
487
)
PDF
(2491KB) (
5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丁酸乙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香精、化学、医药和能源等工业的短链酯类。为实现利用丁酸发酵液合成丁酸乙酯, 通过络合萃取丁酸发酵液并在萃取相中直接进行脂肪酶催化丁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实现了丁酸发酵液萃取-酯化偶联合成丁酸 乙酯。首先,确定了三辛胺(TOA)-环己烷为合适的萃取剂和酯化反应的反应溶剂。其次,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优反应条件下, 萃取相中 Novozym 435 催化合成丁酸乙酯反应 5 h 基本达到平衡,酯化率为 81.42%,体积产率为 65.96 mmol/(L?h);酶在该体系 中重复利用 6 次,酯化率仍未见明显降低,维持在 85.40%-87.83% 之间。100 mL丁酸发酵液通过萃取-酯化后,丁酸乙酯相对于丁酸的得率为 0.65 mol/mol。利用丁酸发酵液萃取-酯化偶联合成丁酸乙酯的工艺具有工业应用价值。